温彬专栏丨稳增长政策加力,下半年经济有望持续反弹
温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静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6月中旬以来,稳增长政策开始发力:央行13日和15日分别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10个基点,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要求“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政策之所以重新按下快进键,主要由于当前经济恢复进程不及预期。5月各项增长指标大都指向回落,青年人口失业率上升,决策层果断重启逆周期调节。预计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经济下行压力有望边际缓解,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触底回升。
稳增长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
进入二季度以来,需求不足和内生动力偏弱逐渐成为复苏的主要掣肘,经济增速呈边际放缓态势。
从最新公布的5月数据来看,补偿性需求带动的服务业反弹临近尾声,房地产市场降温、基建投资乏力、信心不足等因素叠加,使5月各项指标表现大都不及预期。特别是由于外需下行和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出口和FDI降幅明显扩大,也对经济复苏形成压制。
在此之前,服务业是复苏斜率最高的部门。疫情平稳转段之后,线下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表现极为亮眼。以五一黄金周为例,国内居民出行人数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为疫情以来最佳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旅游收入仅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7%,人均支出较2019年下降了15.4%,显示出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之间出现了一定背离。
实际上,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7%,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当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1.3个百分点至53.8%,已降至今年以来最低水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中的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3.3%,较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均显示居民补偿性服务消费正逐渐趋于平稳。
而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出现乏力情形。5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7.5%。持续加息背景下全球经济走弱,出口价格持续走弱,以及去年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共同为出口施加了巨大压力。
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低于1-4月的4.7%,且已降至2021年初以来最低水平。三大支柱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出现增速回落。此前最具活力的民间投资增速降至-0.1%,非疫情时段首次出现负增长,显示出民间资本的信心尚待恢复。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2.7%,较上月回落5.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42%,较3月、4月有所加快,但仍低于历史同期均值0.8%,显示出消费动能仍有待企稳,这与失业率升高导致的消费能力受损,以及疤痕效应影响下的加杠杆意愿薄弱等因素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5月M2和社融增速双双回落,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PPI降幅扩大,核心CPI增速放缓,这使得稳增长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
逆周期调节重启
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过低,今年二季度同比增速将会大幅反弹,所以暂时并未出台新的稳增长政策。
表现在政策导向上,一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点工作部署方面优先强调的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其次才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二是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淡化了“逆周期调节”的提法,只强调“跨周期调节”,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相较于去年四季度的“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力度和节奏均有回撤。
三是今年1-5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5.8%,低于1-2月的7.0%,增速连续放缓,特别是农林水、交通运输等基建相关投资降幅更为显著。5月政府债券融资规模为5571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5011亿元,成为社融增速放缓的主要下拉因素,显示财政支出进度同样比较克制。
不过,随着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基调也在发生变化。6月初,易纲行长在赴上海调研座谈时重提“加强逆周期调节”,要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随后,央行推出了OMO-MLF-LPR的系列降息操作,以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以及把握美联储暂停加息时间窗口。
从历史上看,货币政策宽松之后,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6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
会议还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可以看出,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观望之后,决策层明显加大了稳增长力度,力图扭转经济下行势头、提振市场信心。
还有哪些政策空间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当天,发改委举行了月度新闻发布会。会议明确了后续稳经济的六大发力点,包括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以及吸引利用外资、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
这基本上反映出下一阶段政策的发力重点,即扩消费、稳基建、强产业、提信心、保就业、稳供粮。除此之外,以下方面的政策也值得期待:
财政政策方面,加快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和使用节奏,适时启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应是题中之义。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以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也已进入政策视野。针对市场还在讨论的特别国债,从以往经验来看,其推出门槛比较高,鉴于今年5%的增长目标并不激进,预计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并不大。
货币政策方面,在3月降准之后,目前金融机构加强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5%左右,相较于5%的隐形下限仍有一定水平。从提供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配合财政政策角度看,下半年仍有1-2次降准可能。降息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速、物价表现和美联储加息动向择机而动。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扩内需方面,从近期各部委下发的文件来看,预计会通过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以及发放消费券等途径来提振消费需求。考虑到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也是未来可能的政策方向。此外,还将继续通过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稳地产方面,“金融支持房地产十六条”之后,房地产接续性政策有望继续出台,以加快房地产链条良性循环;继续推进“保交楼”,推动银行在商业化原则基础上加大金融支持。此外,一二线城市改善型购房限制有望放松,引导地方政府将存量商品房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房等。
防风险方面,针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预计会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以及地方债和贷款置换、展期、重组等方式,以时间换空间,避免引发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下半年经济展望
总体来看,下半年全球经济将继续走弱,出口拐头向上的可能性不大,内需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我们可以分别从消费、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几个角度来看:
决定消费的关键在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之后,就业压力有望得到缓解,特别是在毕业季过后,青年人口失业率大概率将会季节性下降。就业边际改善将有助于消费能力恢复。消费意愿仍会受到伤痕效应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疤痕会逐渐变淡,消费意愿有望向平均水平回归。
决定基建投资的关键在于资金和项目。今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项目储备依然充足,下半年财政支出和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叠加政金工具规模扩大,有望为基建项目带来增量资金。不过,由于去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反弹,基数效应将会抑制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长表现。
决定制造业投资的关键在于盈利水平和融资成本。此次降息之后,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继续下降。不过,由于过去几年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产能产量迅速上升,但出口转弱和消费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状况较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不足,因此,下半年制造业投资难有明显反弹。
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期。积压需求于一季度释放完毕之后,市场交易量逐渐下降。如果年中能出台新一轮稳地产政策,将有助于激发部分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不过,考虑到二手房挂牌量持续上升、居民部门加杠杆空间不大以及人口转向负增长等因素,市场预期偏弱,打破“房价跌—销售弱—回款难—拿地下降—投资下滑”的负反馈难度仍然较大。
综合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波动,缓解下行压力。再综合基数来看,预计二季度将是全年增长高点,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4.8%和5.8%左右,四季度有望触底回升。
(编辑:陆跃玲)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