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的跨界创新型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6-29 05:00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大学志愿填报成为舆论热点。由于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越来越大,据悉现有2000余家跟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资讯公司提供服务,他们或会制造某些社会话题炒热这种付费咨询需求。

事实上,目前志愿填报咨询火热,也与大众对未来发展的判断更加困难有关。鉴于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再加上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一些以往就业和收入均吸引人的行业受到冲击,比如金融、地产等行业,因此,在这种结构性转型的驱使下,考生开始关注到这类变化,更加注重考虑专业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助益个人就业和发展。

从社会舆论看,考生们今年更关注理工类专业。这与中国致力于推动实体经济与制造业发展有关,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崛起。这是国家经济结构上一个战略性发展方向,并且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领域人才短缺现象比较突出,因此,理工类人才有长期持续性需求。由于大学扩招后,文科类毕业生增长较快且就业竞争激烈,也强化了部分公众必须学习“一技之长”的认识。

致力于发展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美国,也将培养顶尖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作为其科技创新战略的四大支柱之一。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革命的大周期,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都会竞相培育和争夺STEM人才。中国优秀学生从涌向金融、互联网等高薪行业,开始向STEM分流,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但是,我们的教育部门也要强化在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推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教学,以适应市场对跨界创新人才的需求。

我们也看到,基础学科依然不是大热门。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历史等,主要进行不以应用为目的的纯研究,由于长期与商业市场存在距离,相对较低的收入难以吸引人才。但是,如果基础研究过弱,就无法支撑中国的创新战略,尤其会直接影响到原始创新能力。应该从机制上改善这些部门和从业者的境遇,让那些有兴趣和使命感的年轻人能够潜心、安心做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下一步这方面还有待形成相关战略性方案。

由于文科类毕业生比重过大,而且就业时缺乏可以量化评判的技能,因此,舆论认为文科生的价值会降低,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会逐渐代替一些事务性的白领工作。事实上,中国面对的挑战并非文科类人才过剩,而是文科教育质量不足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性人才,造成我们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还不够高。由于服务业本地化的属性,缺乏引入外部高水平竞争,如果再加上缺乏创新性人才和激励机制,我国服务业升级将面临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高质量文科类人才,尤其是在影视制作、创意设计、艺术创作、广告营销等领域,以创造性工作提供更多高质量供给,推动服务业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同时提升。事实上,我们当前需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对人文社科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更加迫切。

在我国,学生志愿填报也是整个家族的选择,一些家长会希望为孩子挑选一个将来就业和收入稳定的专业,以规避人生的风险和挑战。这种做法符合人性。但是,我们也应该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不再为未来的生存状况担忧,在选择志愿时更多考虑自己的志向、禀赋、兴趣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潜能发掘与创造性培养。此外,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一个所谓的好专业,并不能决定个人的竞争力和人生,而是在大学期间,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培养自己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并拥抱更大的世界,才能释放更多个人潜能,创造更多不可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