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实习生张宇萍 深圳报道
“隔空取物”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今,借用超声科技,人们能轻松实现这种“科幻超能力”,并可用于医疗救治上。
近日,全球顶尖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刊登一项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海荣团队的最新成果。团队开发出一种相控阵全息声镊操控技术,在生物体及血流中成功实现对含气囊细菌群的无创精准操控,使其高效富集,并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肿瘤靶向治疗应用,有望为肿瘤的靶向给药和细胞治疗等提供理想手段。
这是深圳先进院在生物医药这一前沿产业上不断探索的又一体现。这座以“与国际学术接轨并与珠三角产业接轨的新型科研机构”为目标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代表深圳探索着我国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将视线拉远,沿着107国道和广深港高铁一路行驶,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广深港科创走廊将粤港澳大湾区串珠成链。在广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道路上,深圳不仅是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上的核心节点,也是这条“创新长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动力。
其中,无论是创新要素、创新集群还是创新生态的演变,深圳无疑都是核心引擎。过去一年,深圳专利授权量27.58万件,居北上广深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连续19年全国第一。某种程度上,深圳的科创能力代表着大湾区的科创高度。
近期,一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广东展开,调研中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今年以来,以深圳先进院为代表,深圳正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深圳路径
在大湾区内,只要提到深圳先进院,熟悉的人都会联想到它的外号—“神仙院”。这不仅仅是对其一流科研团队和研究成果的诙谐表达,更多是对这座年轻科研机构所担负使命的一种致敬。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日益凸显,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如何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在科研组织方式、创新要素配置、成果落地转化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成为广东和深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问题。
在深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的展开核心技术攻关的路上,深圳先进院是一个不得不提起的地方。“作为深圳首支科研国家队,先进院肩负着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在深圳这片科技创新热土上,一直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深圳先进院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来到深圳先进院大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这样一段话跃然墙上,让人瞬间嗅到那些漂浮在空气中的“科创味道”。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实验室。与想象中不同,这里的实验设备并没有摆放得整整齐齐,科研人员也没有穿着崭新白大褂、慢条斯理地做实验。紧张、专注、忙碌、繁杂,是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感受。
目前,先进院正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在高端医学影像、脑科学、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合成生物器件等国家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其中,合成生物学已成为亚洲合成生物学高地。
而背后,离不开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理工合成生物学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携手创新打造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高度协同、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安一硕看来,国际前沿科技,它的创新主体当下仍在高校和基础研究机构。未来产业要靠原始基础研究端培育出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成果,引领企业主体创新,要靠创新端把产业链“拎起来”。
调研中,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在以世界各国争先抢占布局未来产业合成生物产业上,深圳先进院从注重科研成果产业化、注重培育核心创新链、注重锻造高端人才链、注重打通专业教育链“四链”入手,坚持以产业链为核心,以创新链为先导。
“合成所非常注重政产学研资合作,与民营企业联动光明科学城打造了近5万平方米的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催生‘沿途下蛋’,促进产业孵化及集聚。”安一硕表示。
在培育创新链方面,先进院聚焦合成生物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定量基础理论、智能化使能技术、医学应用等合成生物学前沿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自动化合成生物研究仪器、试剂、自动化集成技术和工艺方面,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努力为我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提供深圳方案。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至今,在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仍流传着一个经典科研成果转化的故事——前几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钟超课题组上午在Science(《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下午其本人创立的企业柏垠生物,便拿到了数千万元融资。
该故事深刻体现了安一硕阐述的“沿途下蛋”模式的成效。在光明科学城内部,它被概括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即“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楼下”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合成生物类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创造性让“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一栋楼里工作,建立“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安一硕表示,该模式打通了从原始创新到推动创业发展的创新路径,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
产业高速发展的根本,要靠科技创新,而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条“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是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根本之策,也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正是深圳先进院探索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后,如何将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的缩影。
走道一边是企业办公室,另一边是提供给企业的共享实验室,楼上是科学家和科研团队,以及关键仪器设备。企业还可直接“拎包入驻”,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
“楼上楼下的一次串门,双方聊一聊,可能一个科研创意就被激发,一个转化堵点就被打通。”安一硕说,楼上的实验室研究出最新成果后与楼下企业对接,了解是否能够进入市场,是否能够实现量产,当企业在检验后发现问题,也可回到楼上和研究室进行实时的沟通和对接。
截至6月,深圳合成院共孵化自有技术孵化企业12家,估值超百亿元,吸引落地合成生物初创企业36家。利用“楼上楼下”模式,创新新打破未来产业“从0到1再到10”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建立“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先进实验设备的瓶颈与寻求专业技术合作的需求,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作为深圳首支科研国家队,先进院是深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的“领头雁”。而深入观察深圳科技创新最近探索后则发现,在这只“领头雁”展翅的背后,是大湾区科技创新“C位”深圳的腾飞。
近年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和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长,创新动能稳步增强,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创新展现出蓬勃活力,科技创新是深圳发展的不竭动力。
目前,深圳市围绕产业需求凝练攻关任务,设立了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专项,瞄准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领域,围绕龙头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卡脖子”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共性需求开展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
在创新“卡脖子”突破扶持方式上,深圳还以特区立法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规则,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
沿着广深港科创走廊从西到东,与广州、东莞不同,深圳在这条创新长廊上,长期扮演着源头创新核心引擎角色。
以光明科学城为例,其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目前,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
受访专家认为,光明科学城的建设,让深圳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和产业基础与应用创新优势,同时联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在协同发展创新链上深化合作,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换档”,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核心引擎。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康喜,实习生张宇萍 编辑: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