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大资管转型

21资管+杨志锦 2023-07-06 18:56

本文节选自《2023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该报告将于8月在上海虹口举办的“21世纪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正式发布。

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经济增长更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的金融。作为金融业的子行业,资管行业也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转型。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一词起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回顾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长,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口大国经济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奇迹。同时也使这种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有数量规模快速扩张的特征,伴随着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

中央反复多次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其次,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第三,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第五,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第六,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诸多指标中,各方尤为关注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对此中央高层近年来也作出相关定调。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里,“量的合理增长”排在前面。

到了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质量排在了前面。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质的稳步提升”变成了“质的有效提升”,继续排在前面,显示对经济质量提升更迫切的要求。

究其原因,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如果试图继续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不注重质量效益,要么速度上不去,要么短期内上去了,还会掉下来,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一个时期后算总账,实际增长速度反而是低的。所以,强调质量效益从长时期看,实际上对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是有利的。必须纠正“唯GDP”倾向,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就业创业、质量效益、风险防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但高质量发展也不能不要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进程,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增长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但大起大落会破坏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从各国经济增长史看,一些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济大起之后出现大落,往往一蹶不振。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内涵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金融高质量发展内涵十分丰富,但大道至简,其核心要义有二:

第一,攻坚金融风险,构筑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供给体系产能虽然十分强大,但是大多数还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曾经一度推动了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

三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存在着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不仅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进一步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

而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关联,中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三四成,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因此,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体现。

对于实体经济的供需失衡,决策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供给端,使实体经济的供需达到新的平衡。但是仅仅依赖实体经济的改革,中国经济仍然无法行稳致远。

因为即使宏观经济能保持稳定,但金融的不稳定可能会对整个经济带来系统的不稳定性。简言之,如果金融系统出现重大风险,金融系统不仅不可能支持实体经济,还可能拖累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人民日报》一篇评论如是称。

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攻坚,中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各地各部门都在改进办法、出台制度,力争“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金融风险仍处于易发多发期。

往后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风险易发高发的时期,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着力用高质量发展来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第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适配度,促进“金融-科技-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金融与实体的再平衡。

压降影子银行可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自娱自乐”,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助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但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核心在于,实体经济有融资需求,但金融业没有支持或者支持不够,为此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水平。

从近年的实践中,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要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制造业的支持。比如普惠小微贷款方面,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度设置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目标(30%),2020年、2021年继续设置,分别为40%、30%,最终国有大行均超额完成任务。此外,制造业贷款也保持了较高增速。

央行在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披露,2010年以来,我国信贷结构呈现出“制造业筑底企稳、普惠小微稳步提升、基建高位缓落、房地产冲高趋降”的变化特征,特别是2019年以来信贷结构明显改善。

这背后是中国经济循环方式的改变。“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正由“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所替代。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但其循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而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在强劲健康的经济基本面之上。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此前主要是发展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因此中国创设了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给科技创新企业更大的支持。在中国的融资结构中,信贷占比最大,债券融资也占一定比重,二者占比远高于股权融资,因此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仅靠股权市场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债券市场及信贷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去年4月19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服务科技创新作用,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企业服务能力。

当前高层对于实体经济有了新定调。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会议还提出,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在此背景下,金融业如何支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是新课题,尤其是要避免经济脱实向虚。

资管行业转型

资管行业是重要的金融子行业。据市场测算,资管行业整体规模已达百万亿级。剔除交叉重复计算的部分,相当于我国GDP的80%,占金融业总资产的四分之一。因此,资管行业的改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资管行业的健康发展对金融业乃至实体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持续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严防脱实向虚。资产管理产品由于其跨市场、跨监管部门的特点,前些年监管套利、资金空转的现象较多。一方面房地产、融资平台由于种种原因收益较高,各类资管产品都争相向这两个领域投放资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两个领域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资管产品募集的资金相当比例来源于住户、非金融企业之外的资管产品,资产的相当比例运用于债券贷款、股权之外的资管产品,资管产品嵌套交易游离于实体经济,呈现通道化自循环特征。

在前述两方面的作用下,资管与实体经济的循环并不顺畅。虽然一部分资管产品满足了某些实体部门的融资需求,但一些资管产品演化为规避监管、层层嵌套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金空转,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因此,应该继续按照资管新规压通道、去嵌套的要求,压缩相关业务规模,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与此同时,持续化解影子银行风险。近年来,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经过专项整治虽已明显好转,但仍不能放松警惕。一方面,需要继续巩固整治成果,格外警惕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野蛮增长”。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在创新业务品种方面,还要继续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遵循金融本质规律,扎牢监管制度藩篱,依法合规展业。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居民丰富的财富管理需要。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当前中国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也在上升。资管机构要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培育人才队伍,完善专门系统,严控内控合规,发展壮大成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

三是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增加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资管行业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当前尤其要强化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

(作者:杨志锦 编辑:方海平)

杨志锦

高级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添加请备注单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