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庆回归廿六载 艺文花开满香江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广州报道
2023-07-08 05:00

又见明月升湾区,此心安处是吾乡。6月29日晚,“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在香港举行。百余位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的电影人、音乐人、文体科技界代表汇聚香江之畔,以一首首洋溢着家国情怀的金曲,共同为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献礼。

回顾回归以来的26年,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全面蓬勃发展。近年,随着多项文化基建项目先后落成启用,香港文艺事业的发展更是翻开了新的篇章。过去的一年,香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绩十分亮眼:去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迎来了万众期待的开幕;今年3月,国际画廊和艺术家全面回流国际艺坛盛事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紧接着“流行文化节”等多项大型艺术文化盛事轮番上演……香港,这座荟萃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正朝着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一目标稳步向前。

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香港特区政府今年在“七一”期间推出多项优惠和免费活动。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康文署辖下的多项康乐文化设施和文博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些场馆既包括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的“新明星”,也少不了以位于尖沙咀的香港艺术馆等为代表的一众“老朋友”。各大文博场馆在建筑、场馆设施以及展览展品方面不仅亮点连连,还可以让来到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海内外游客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气息,并且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不断树立起文化自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五批故宫珍品轮展亮相

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文化新地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今年7月3日迎来了开幕的一周年。据官方数据统计,博物馆自2022年7月3日开馆以来,短短一年间已接待近130万名访客,并且先后向公众呈献了12个精心策划的展览。

回顾这精彩的第一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谭允芝表示:“我们感谢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借出院内最珍贵的藏品;还有本地收藏家的慷慨捐赠、赞助机构和赞助人的鼎力支持。我亦为我们出色的策展及营运团队点赞,更要特别感谢市民及中外旅客的鼓励与点赞,为我们添加动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定将继续呈献精彩的展览和活动,生动地说出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实践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使命。”

据馆方介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去年开幕以来,以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种类丰富、名作云集而备受瞩目。这次借展的珍品是从故宫博物院超过186万件的藏品中精选出了914件,其中属于“国宝”级别的一级文物有166件,占借展品总数的18%。而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部分展品采用轮换的方式展示。恰逢馆庆一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7月3日同步宣布启动第五批展品的轮展换新。此次更新的51件珍贵文物现已于1号、2号及5号展厅亮相,展出时间至今年9月下旬。

由于第五批轮展的新展品大部分为首次在香港展出,因此想要一睹文物风采的市民观众切勿错过。上新的展品中珍品云集,例如:展厅5《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展出了两件属国家一级文物的竹刻:明末竹刻家濮澄的“濮澄款松树纹壶”,以及清初封锡爵的“封锡爵款白菜式笔筒”。濮澄,字仲谦,是明代著名的竹刻家。他的刻竹崇尚因势就形,不加雕琢。而这次展示的松树纹壶以竹根雕成,按照松树各部分的形态化为壶的不同部分:松干为壶的主体、松枝盘曲作壶把、松树上的断梗作壶嘴,而松树的小枝与松针则巧雕成壶盖,壶嘴下方还有楷书款“仲谦”二字。

而另一件以白菜为题材的竹雕工艺品更是稀见。这件根雕笔筒按竹根本身的形态雕出四重菜叶,脉络清晰,栩栩如生。笔筒底部较窄,向上则渐趋宽广,既符合白菜的自然外形,又顾及笔筒的实用功能。筒底有“封锡爵”圆形款印,封锡爵为清初著名竹雕刻家,他的弟弟锡禄、锡璋都精于竹刻,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应诏入京。

而在展厅1《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中,则展出了细致描绘光绪帝大婚典礼场景的“交泰殿陈设册宝图(《光绪帝大婚典礼全图》)”,以及目前已知唯一的存世“皇后之宝”——册封皇后时使用的金印。据悉,由于前朝的金宝常被熔化以重新利用,因此这枚皇后金宝能存留至今,实在罕有珍贵。展厅2《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中新轮换的展品有版画珍品“花园正面(《圆明园西洋楼二十景图》)”,这幅画刻画了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秀美瑰丽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与欧洲绘画与造园风格的融合。

戏曲声声“唱”徉古今

对于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而言,中国戏曲无疑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大成于一体的最直观的舞台艺术形式。在香港想体验下“听大戏”?戏曲中心或许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同样位于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是一个世界级表演场地,它致力于保存、推广及发展戏曲文化,包括粤剧及其他中国传统剧种。虽然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但香港的这座戏曲中心建筑造型却十分摩登。据悉,其设计灵感源于一盏藏于珠帘后的灯笼,古老神秘而意蕴悠长——邀请你走近她,一探现代化外观包裹下那一场场融汇古今、包罗万象的粤剧及传统戏曲表演。2019年,戏曲中心获《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百大最佳地方”之一。

该中心内不仅有可容纳千人的大剧院,还有茶馆剧场、演讲厅、专业排演室及餐饮及休闲区。笔者认为,戏曲中心里最不容错过的文化体验空间莫过于“茶馆剧场”。馆方介绍,茶馆剧场共设200个座位,观众席分楼座与堂座设计。装修上也颇有心思地重现了传统茶馆的古风环境,让观众可以在古韵新声中一边品尝点心和茗茶,一边欣赏戏曲表演,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氛围。剧场内上演的大多是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精选粤曲、粤乐及折子戏,现场辅以深入浅出的导赏解说及中英文字幕。这些周到的小细节,让初次接触戏曲艺术的观众甚至是前来体验中国戏曲艺术的外国朋友听起戏来都毫无障碍。

除此之外,戏曲中心在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之外,也很关注戏曲技艺的延续和创新。为了扶持戏曲表演的新生代力量,戏曲中心特意成立了“茶馆新星剧团”。这个剧团主要由香港本地的年轻演员及乐师组成,由于茶馆剧场的场地不大,因此通过日常的表演,可以让新晋演员和观众们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交流。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谭兆民对记者表示:“几年前开始我们就在物色合适的年轻演员和乐师,他们的年纪大多在二十几到三十岁之间。戏曲是一门工多艺熟的技艺,年轻人需要我们多给他们机会实践、展示和交流。”

场馆翻新喜迎四方客

当人们的好奇心都簇拥着新落成的文博场馆的时候,一些“老”文博场馆也在悄然“进化”。成立于1962年的香港艺术馆是香港第一所公营美术馆,建馆之初的馆藏由历史文物及艺术品组成。1975年,博物馆拆分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1991年,艺术馆迁到九龙尖沙咀海旁现址,展览空间由1000平方米增至7000平方米。

2015年8月,香港艺术馆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扩建及翻新,最终在2019年11月30日重新开馆。翻新后的艺术馆由原来7个展厅增至12个展厅,展览空间将由7000平方米增至1万平方米。艺术馆建筑外貌也和过去大不相同,外观融入了维港海浪元素的波浪形设计,新展厅每层还设有面向维港的落地玻璃,让游客可以同时欣赏艺术品和窗外的海景。翻新后的香港艺术馆设四大核心馆藏,分别为中国文物、中国书画、外销艺术和现代及香港艺术,藏品超过18000件。历经六十年时光的洗礼,香港艺术馆却犹如一颗珍珠,越发温润透亮。

与新场馆相匹配的自然少不了精彩的新展览。在刚刚过去的6月30日,香港艺术馆推出了“好物有型——香港艺术馆藏精品展”。馆方从丰富的馆藏中精选出近一百件古今中外各具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艺术品,并归纳出四大气质类型。前来观展的观众在参观前可以先进行“气质测试”,然后按测试结果走进“清雅脱俗”“力臻完美”“时尚敏锐”或“冒险开拓”四大类型展区,欣赏与他们自己气质性格相匹配的“专属藏品”。重点展品包括吴冠中的《海风》、清康熙青花水波龙纹罐、北宋福建建阳窑黑釉兔毫纹茶碗、张卫的《泉·范宽VS杜尚》等。通过互动性强而富有趣味的逛展方式,给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留下一段个性而难忘的文博体验记忆。

(作者:梁信 编辑:洪晓文)

梁信

生活家记者

关注全球时尚奢侈品、艺术人文、拍卖市场和高端生活方式动态。欢迎交流,微信:liangxincarmen,邮箱:liangxi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