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光辰芯IPO闯关科创板:深耕机器视觉 战略瞄准专业影像、医疗成像新兴应用
科创板或将迎来机器视觉芯片的国内龙头企业。
近日,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长光辰芯”)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了IPO招股书,并在6月30日获得受理。
根据招股书,长光辰芯计划在IPO中募集资金15.57亿元,用于包括科学仪器、机器视觉、专业影像、医疗成像四个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以及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五个项目。
出身名门
从手机、数码相机,到扫描仪、监视器、工业机器人,CMOS隐藏在各种视觉设备之中,于重重光学透镜之间,担任着将光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工作。
然而,在长光辰芯成立前,国内不论是消费电子,还是工业、医学、科研等领域,CMOS的市场仍然以日本等海外供应作为主流。
资料显示,长光辰芯为光电行业颇负盛名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孵化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企业。CMOS是CIS(CIS即CMOS图像传感器,是由CMOS芯片构建的传感模组)内置核心芯片,后者常作为数码视觉设备的图像接收部件。
长光辰芯也是带着“长春光机所”光环出生的企业。作为国内光学研究和产业化的知名学府,长春光机所孵化了包括光电仪器企业奥普光电(002338.SH)、激光发射机半导体企业长光华芯(688048.SH)两家上市公司,包括旗下运营遥感信息和卫星商业运营的长光卫星,也已递交IPO注册申请并经过了首轮问询。
股东构成方面,长光辰芯则由奥普光电,以及长春光机所常年合作伙伴凌云光(688400.SH)以及实际控制人王欣洋合资设立。
公司成立以来,奥普光电与凌云光也成为公司商业化落地初期的合作伙伴,其关联交易占比一直维持在20%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6月的Pre-IPO轮融资中,长光辰芯得到了高瓴资本旗下北京高瓴裕润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国投招商旗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有限合伙)等22方投资者的投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耕机器视觉
从组建、商业化及后续融资,长光辰芯均有“贵人”助力,可谓含着金汤勺出生。
不过,自长光辰芯CMOS量产到目前大规模释放产能,却要基于近年机器视觉业务的兴起。
公开资料显示,工业机器人“两强”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均为长光辰芯大客户,其中对海康机器人销售在2022年占公司营业收入9.9%,为公司第二大客户。
招股书称,虽然CMOS在相机、摄像头等消费电子行业得到广泛使用,但公司战略性地选择了深耕机器视觉、科学仪器等重点应用领域,并转向专业影像、医疗成像等新兴应用。
根据Yole统计,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近年来由Sony(索尼)、Samsung(三星)、OmniVision(豪威)、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等四家厂商主导,合计占据了2021年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超过80%的市场份额,总体上呈现寡头垄断趋势。
不过,在机器视觉领域,长光辰芯全球市场占有率为第四,国内第一;而在科学仪器领域,长光辰芯全球市占率达到第六,国内也为第一。
一位上市机器视觉设备厂商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长光辰芯的CMOS一开始的时候是瞄准机器视觉、科学制造或工业定制,主要是为了避开和其他主要CIS的竞争。但是近年随着其芯片性能逐步进入尖端市场,公司已经开始和一些消费电子领域进行合作,比如以前的徕卡Q还有近期的大疆都是案例”。
根据招股书,长光辰芯和大疆分别研制一款8K分辨率、S35画幅以上的CMOS图像传感器,并通过工艺优化来提升芯片的良品率,形成系列产品的工程化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大疆推出世界首款一体化8K全画幅空中电影机,定价达到79888元。
股权激励拖累业绩释放
从审计财务数据来看,长光辰芯在进入量产扩产周期后,正在进入业绩的快速释放期。
招股书显示,公司2020-2022年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98亿元、4.1亿元和6.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一倍。其中CMOS芯片产品收入分别为1.51亿元、3.57亿元和5.6亿元,定制化服务占比相对减少,业务开始逐步聚焦。
利润方面,公司2020-2022年报告期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分别为5938.72万元、-3316.85万元和-8314.81万元,呈现鲜明的前高后低走势。
利润的缩减,主要是由于长光辰芯在上市前实施的多轮股权激励,导致激励费用侵蚀公司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三个报告期利润分别为4384.37万元、1.69亿元和2.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为高科技企业长光辰芯对核心骨干采用股权激励无可厚非,但在公司草创至一定阶段后,公司的部分股权激励却是以“口头形式”给与,并以代持形式呈现。
招股书显示,2013年至2018年,马成先后通过受让王欣洋等人的股权激励获得,但为口头约定,并未有任何书面记载。
此外,2017年后至2020年,王欣洋分别与共计20名员工通过书面方式约定以王欣洋所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权作为虚拟股权授予对方,相关股权于转让时点未办理工商登记。相关约定股份直至2021年才通过股权转让协议以零元代价通过王欣洋向前述员工转让落定。
与此同时,公司分别在2021、2022年两次实施股权激励,但均以增加注册资本金的方式予以呈现,因此对当期业绩构成较大影响。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公司在2023年再次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向26名激励对象授予对应公司股票总数为617.30万股的股权弃权,占公司上市前总股本1.67%,预计未来将在期权到期时对公司当期业绩构成影响。
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高科技人才,科技企业往往希望采取高额的股权激励留人,特别对于地处非核心城市或偏远地区的企业来说更甚。股权激励或成为此类企业的常态。
(作者:赵云帆 编辑:朱益民)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