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航推“一岗多能”制 2029年机队目标1000架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孔海丽 北京报道
2023-07-18 17:40

常态化的长期人才流动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 北京报道

关于海航推行“地转空”的消息,业内讨论了许久。7月16日,辽宁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在二季度工作会议上,首次公开透露了地面人员转岗空乘的官方说法。

方威强调,航空板块要从总体上把握好人机比。在符合民航局的规定的前提下,旺季航班忙的时候,符合条件达到标准的地面人员也可以支援乘务,优秀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转乘务岗位,推进一岗多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薪酬要向苦脏累岗位、关键岗位倾斜。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海航方面知情人士求证得知,目前海航已经正式下发了“空地一体化”的工作方案,包括地面人员“地升空”及机关人员“下一线”的人才流动机制。

据该人士透露,相关工作已经正式在海航航空集团旗下各个航司启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后续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工作,各航司均已初步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及各项配套政策,选拔工作正在同步开展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海航旗下长安航空和西部航空已经于6月份相继开启了“地转空”报名,在职员工可经过选拔与培训,转至乘务员、安全员岗位。

实际上,“地转空”的转岗机制在多家航空公司都有,算是一种公司内部福利,为地面人员的职业路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海航将这项机制设置为常态化的长期人才流动机制,旨在通过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及灵活的用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新海航乘务员、地服等岗位均有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每个人服务评价、满意度、绩效考核情况,针对短板不断加强培训提升,培训提升后表现不达标的人员将进行调岗;绩效好的人员也可以主动择岗,包括通过“空转地”负责服务标准制定、培训等。

一位国内知名航司战略研究部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海航的人才流动机制或许在内部会形成“活水效应”,挖掘内部人才,提高组织活力,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方威在最近的干部大会上也明确提到,方大集团、新海航始终坚持“三个不减”——不减人、不减工资、不减福利待遇,同时切实做到干到给到、上不封顶。“未来新海航所有岗位员工的工资要实现在行业中、在当地是最高的。”

与此同时,方威在二季度工作会议上还提到了机队规模目标,他表示,2029年新海航的机队要达到1000架以上,2035年达到1200到1300架,要按照这样的目标,倒推时间节点,做好各环节的安排。

近期,国内几大航司均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国航、东航、南航、海航上半年分别预计亏损32亿元至39亿元、55亿元至69亿元、25亿元至33亿元、15亿元至21亿元,其中,海航的预亏额最少。

海航控股在公告中强调,本次亏损主要是由于财务汇兑损失所致,2023年半年度财务汇兑损失约为25亿元至28亿元。

“汇兑是一项实时变动的因素,比较灵活,刨除这部分因素,海航上半年实际是盈利的。”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相比去年同期128.37亿元的亏损额,新海航实现了大幅减亏。

(作者:孔海丽 编辑:张伟贤)

孔海丽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