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访华,将为中美关系带来什么?
据新华社报道,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而在两个月前,基辛格刚刚过完自己的百岁生日。
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我此访是作为中国的朋友而来。”基辛格如是说。他在此前接受了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的会见。在他看来,美中保持稳定关系,事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人类福祉。无论如何困难,双方都应平等相待,保持接触。
专家表示,在中美关系史上,基辛格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特别存在。此次访华将为中美消除分歧作出贡献。未来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确轨道,双方应尽快在更多领域恢复对话,就各方关切的核心问题,争取对接并取得成果。
“中国人不会忘记老朋友”
对于基辛格来说,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并不陌生。
1971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他取道巴基斯坦,带着重要使命踏上中国的土地,与中方携手促成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一张照片定格了当时周恩来总理与秘密访华的基辛格进行会谈的历史瞬间,而这张照片就是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拍摄的。
1971年7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此后50多年来,基辛格不远万里、上百次访问中国,持续推动美中关系发展与交流。他曾说:“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朋友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据新华社报道,在会见基辛格时,习近平指出,基辛格博士刚刚度过百岁生日,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9日,王毅与基辛格会谈时也对其历史功绩表达了肯定。王毅说,博士为中美关系破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增进两国相互了解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中方珍视同老朋友建立的友谊。
“对中国而言,基辛格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表示,基辛格是开创中美“破冰”的历史人物,对中美关系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性贡献。在这一角度上,中方是非常重视基辛格的意见的。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表示,基辛格在中美关系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他所扮演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因此,中方一直把基辛格视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意味着,我们愿意信任基辛格,也会对他讲一些我们无法和其他美国政府在职官员讲的话。”
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
“我此访是作为中国的朋友而来。”在接受李尚福会见时,基辛格表示,当今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美中双方应消除误解、和平共存、避免对抗。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美中任何一方都承担不起把对方作为对手的代价。
基辛格也表示,如果两国发生战争,不会给两国人民带来任何有意义的结果。两军应该加强沟通,尽全力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积极成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对于中美关系而言,台湾问题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会见时,王毅强调,一个中国是台湾问题最根本的现状,“台独”与台海和平水火不容,《上海公报》确定的一个中国原则必须恪守。如果美方真心希望台海稳定,就应该用行动明确公开反对“台独”,与“台独”分裂行径划清界限。
基辛格在回应中国领导人期待时也表示,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推动美中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基辛格说,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张家栋解释,基辛格一直以来秉持着中美一定要“避战”的观点,这不仅取决于他对中美关系的思路,也事关他个人的声誉荣辱。这位百岁老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开创的中美关系转折被他人颠覆。
有学术观点认为,两个国家一旦对立,之后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双方会不断夸大对方的恶意,走向不可控的局面。张家栋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辛格访华对中美消除分歧是有贡献的。
“冷战思维”对美国没有一点益处
“认识和处理好美中关系,特别是扭转当前困难局面,需要宽广的思维和历史哲学的思辨,需要双方拿出智慧,通力合作、共同发展。”在会见中,基辛格发出肺腑之言。
何伟文认为,基辛格这番话其实是在批评当前美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缺乏智慧。美方一味打压中国,这既是不懂中美关系的背后运行逻辑,对美国也没有好处。“应该看到,在当前处理中美关系时,基辛格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他认为,‘冷战思维’对美国没有益处。”
而早在今年5月,基辛格曾呼吁中美双方“冷静外交”。他此前称,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敌人”是危险的。
在何伟文看来,基辛格多次就中美关系发表讲话,又不辞劳苦,以百岁高龄辛苦奔波于中美之间,展现出他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一片苦心。“基辛格这番言论,是为了中美和平稳定的肺腑之言,个中蕴含着高度的智慧。”
何伟文转而表示,基辛格的愿望很美好,但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对美国拜登政府而言,基辛格的理念未必符合他们的立场。“我们既要看到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历史贡献,同时也要看到,中美关系存在复杂性。”
需要打一个问号的是,无论是台湾问题还是其他议题,基辛格能够对美国政府产生多大的实际影响?
据媒体报道,自尼克松担任总统以来,包括特朗普在内的每一位美国总统都会将基辛格请入白宫,在外交政策问题上咨询他的看法,这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惯例,但拜登除外。今年6月,拜登还公开夸赞了自己在外交政策方面的经验,声称他在这个领域“不亚于仍然在世的任何人,包括基辛格博士”。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18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于基辛格以“普通公民”身份访华,美方事先知情。他认为,基辛格“是自己想去”中国的,“而不是代表美国政府”,美国国务院并不知道基辛格任何谈话计划。
在张家栋看来,基辛格已多年不再担任美国政府内部的公职身份,同美国政府拉开了一定距离,因此他未必能直接影响美国拜登政府的决策。不过,但他对中美关系仍具备“象征性”功能,在美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大,能够影响部分美国人的想法,多少能够起到一些传递消息的作用。
专家:中美应尽快就核心问题展开对话
中美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基辛格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也目睹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达成的诸多历史性成就。身为一名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理解,较他的许多同侪更为深刻。
正如王毅所言,美国对华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式的政治勇气。
基辛格拥有怎样的“外交智慧”?张家栋认为,在一些美国政客炒作“中国威胁论”,鼓吹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的当下,基辛格鲜明地指出,中美双方应消除误解、和平共存、避免对抗,这背后蕴含着他对中美关系运行逻辑的深刻理解。
张家栋认为,中美关系目前存在策略性缓和的时间窗口。双方应创造更多的交流空间,增进信任,减少误判,避免“擦枪走火”。同时,建立针对争端的管控机制十分必要,这既符合双方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的期待。
在何伟文看来,基辛格此访展现出他以国与国之间的“善意”出发,期待中美关系稳定、未来向好发展的良好愿望。对此,我方应予以认可。而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清晰认识到中美关系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今年6月,王毅在北京会见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雅各布·卢、副主席格林伯格以及会长欧伦斯时强调,中美关系面临困难的根源在于,美方对华认知和对华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进而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对华举措。这不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也与国际社会的期待背道而驰。
何伟文指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在同美方开展外交时,既要继续坚定履行我方的立场,也要有策略性地处理矛盾,在一些领域求合作,这样才能使中美关系稳下来。
“就原则性立场问题,中美双方已阐述过很多次了。接下来,双方要达成一些实质性成果,才能为中美关系重启提供落脚点。”何伟文说。
何伟文指出,近期多名美国政要访华,这是继去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后,落实的一系列官方机制性访问。在他看来,中美应尽快在更多领域恢复对话,就各方关切的核心问题争取对接并取得成果。
来源:南方 plus 记者:赵晓娜 泠汐
(编辑:曾静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