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年报丨上半年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银行代客涉外收付与银行结售汇呈现双顺差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植 上海报道
2023-07-21 18:1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面对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与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复杂严峻,中国资本跨境流动能否延续平稳均衡态势,受到金融市场高度关注。

7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实现467亿美元顺差,银行自身结售汇也实现18亿美元顺差,令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和银行结售汇呈现双顺差格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多个特点:

一是跨境资金流动保持活跃,呈现净流入格局。比如今年上半年,银行代客涉外收入和支出合计超过6万亿美元,处于历史同期次高水平。

二是银行结售汇呈现小幅顺差,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上半年,银行结售汇总体表现为顺差,综合考虑其他供求因素后,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尤其是6月份,尽管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银行结售汇顺差额仍达82亿美元,大幅高于前几个月的月均规模。

三是售汇率略有上升,企业外币融资延续平稳态势。

四是结汇率稳中有升,境内外汇存款余额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6月末,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境内外汇存款余额6061亿美元,虽然较2022年底下降280亿美元,但市场主体持汇意愿仍保持总体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5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度快速下跌至7.2-7.3区间,令市场担忧人民币汇率或呈现较大的贬值预期,冲击未来外汇市场走势。

王春英对此表示,对于未来外汇市场走势,应从内部与外部两大方面综合观察研判。

就经济基本面而言,中国经济将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对外汇市场的支撑作用会不断提升。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已经向常态化轨道回归。上半年GDP增长5.5%,未来中国精准科学实施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畅通经济循环,经济有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对于外汇市场的支撑作用会更强。

就外汇市场而言,中国外汇市场的调节能力和适应性也在显著增强,可以有效缓释外部冲击风险。比如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认识和汇率风险中性的理念都在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能较好管理汇率风险;与此同时,在跨境交易中人民币占比已经达到约50%,如此货币错配风险就相应降低,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外汇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就外部方面而言,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接近尾声,对全球经济溢出影响也会减弱。目前市场认为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美元持续走强的动力减弱,外部环境将会边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在7月20日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此举被外汇市场普遍认为是中国相关部门“稳汇率”的重要步骤。

王春英对此指出,上述政策提高了境内金融机构与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直接扩大企业从境外包括银行获得融资空间。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后,境外融资空间扩大会增加跨境融资来源,扩大资金流入,有助于增加境内流动性,特别是外币流动性,进一步平衡外汇市场供求,发挥稳定外汇市场预期的作用。

她强调,这些年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成功稳妥地应对多轮次外部冲击,积累了经验,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市场调控的措施和方法。

“所以,我们有基础、有实力、有信心维护中国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王春英强调说。

经常账户拥有保持合理均衡的“坚实基础”

受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中国面临较大的稳外贸压力。这对中国经常账户收支状况带来多大的冲击,是否会动摇外贸顺差对资金跨境净流入的基本盘作用,同样受到金融市场密切关注。

王春英对此指出,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一些变化,中国经常账户部分项目也开始有所体现,主要是逐步向常态水平回归。

“当前,我国经常账户还是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其中,一季度经常账户顺差达到815亿美元,这个顺差水平是历史同期比较高的。”她指出。通过初步统计,4、5月经常账户顺差超过500亿美元,有助于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保持在较高规模。就未来趋势而言,中国经常账户保持合理规模顺差的格局不会改变。

记者获悉,对经常账户收支状况的分析,通常会从货物与服务两个重点项目划分。就货物贸易而言,当前中国货物出口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有助于稳定出口规模和优化出口结构。比如今年上半年尽管外需有所回落,但中国传统出口产品,包括机电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出口依然保持稳定,与此同时,上半年被称为出口“新三样”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主的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同比增长达到51%。

“近期部分消费电子中间品进口是向好的,未来相关的产成品出口也会有较好的表现。”王春英指出。就全球而言,中国出口状况好于多数国家。具体而言,1-4月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同比上升。

就服务贸易而言,尽管防疫措施优化令中国跨境旅行呈现恢复态势,相关旅行支出同比增长,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导致服务贸易逆差对经常账户整体收支的影响相对可控。

王春英指出,决定经常账户收支趋势的一个中长期因素,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经济结构。就这方面而言,中国经常账户拥有保持合理均衡的坚实基础。

首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新动能。与此同时,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融合会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贸易收入增加。

其次,经常账户反映的是储蓄和投资的关系,目前中国经常账户保持顺差,实际上反映了储蓄高于投资。近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消费在国民经济的作用增加,但中国储蓄率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经济结构依然是有助于经常账户保持合理顺差。

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债券总体向好

随着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分化令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再度扩大,是否会导致中国遭遇更大的阶段性资本流出压力,同样备受金融市场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17时,中美利差倒挂幅度(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与同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从年初的100个基点扩大至119个基点。

加之市场预期美联储本月仍将加息,且中国可能在下半年采取降息举措,令不少海外投资机构基于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或将进一步扩大,纷纷预计中国资本阶段性流出压力增强。

记者获悉,这也是近期人民币汇率无视美元指数跌破100整数关口“逆势”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春英对此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已呈现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账户逆差,而且是自主平衡的状况。其中,资本项下的逆差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趋稳态势,且各类境外投资合计已恢复净流入。就上半年而言,跨境资金流动相对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记者注意到,关于中国资本是否遭遇阶段性流出压力的研判,不少海外投资机构将全球资本是否撤离中国境内债券市场,作为重要的风向标。

王春英表示,尽管今年以来全球跨境债券市场表现相对低迷,但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总体向好。具体而言,若不考虑到期兑付因素,今年上半年全球资本净买入境内人民币债券近790亿美元,扭转去年净卖出的趋势。尤其是二季度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585亿美元,处于季度较高的水平。若考虑到期兑付因素,全球资本已连续两个月净增持境内债券。其中6月份净增持超过110亿美元,

就人民币债券持有者的结构而言,境外央行仍是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外资机构,同时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表现也相当活跃。

在她看来,未来境外投资者还会继续增持、稳步配置人民币资产。究其原因,是人民币资产分散化的投资价值与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配置的优势犹存。这背后,是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令人民币债券和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债券走势不同。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在全球处于第二位,流动性很好,便利投资者进行分散化的资源配置。

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球逾60个国家的1100多家投资机构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不但境外投资机构的交易活跃度随之上升,且他们的投资范畴扩展到中国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

王春英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坚持渐进可控,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原则扩大对外开放,外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中国外汇市场能否保持较强的稳定性与韧性,也备受金融市场关注。

王春英对此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相对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特别是二季度涉外收支顺差与银行结售汇顺差分别达到125亿美元与170亿美元,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对形成双顺差格局起到较强的支撑。就国际收支数据而言,1-5月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继续发挥着稳定跨境资金流入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境外资本由去年下半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比如一季度境外各类资金净流入235亿美元。

此外,外汇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保持总体理性。比如今年1月与3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升值时,企业购汇增加,令结售汇顺差下降甚至出现逆差。6月在人民币贬值期间则出现更多结汇,令当月6月结售汇顺差显著高于前几个月。整体而言,市场主体理性交易行为进一步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稳定。

“另外,我们看到人民币汇率预期基本稳定。”王春英指出,比如今年以来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风险逆转指标总体呈现下行趋势,且维持在相对低位,表明外汇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没有形成一致性与持续性的贬值预期。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银行、企业、市场主体进行调研了解到,受访机构对汇率的看法相当理性客观,认为人民币汇率具有长期稳定的基础。

王春英强调,整体而言,今年以来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稳定,较好适应了外部环境调整变化,凸显中国外汇市场日渐成熟、韧性增强的特点。

(作者:陈植 编辑:包芳鸣,张铭心)

陈植

高级记者

长期关注全球宏观经济,私募股权,外汇期货,金融科技与产融结合。邮箱:chenzhi@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