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切实优化民企发展环境,大力促进民间投资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其中之一是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为此要求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提出了17项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最近几年,民营企业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等现象愈发明显。主要是我国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与不确定,国内持续承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市场遇冷影响了民间投资的信心和预期,也有一些体制性与转型因素影响,比如有些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意愿较强的行业或项目存在准入限制;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等。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行业增长空间受限,但对新兴行业,部分民企看不清、把不准以及缺少技术资源支撑等。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主要在市场竞争性领域投资,包括制造业、生活服务业以及服务于基建、地产等建造领域,均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位置。在这些领域,因为技术水平较低而产品供给过多,民企长期依靠价格竞争,造成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利润较低、对上游较为依附等问题。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市场规模的增速降低,供给过剩现象会相对突出,动能转化又带来结构性分化,从而衍生出一些影响民间投资意愿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投资是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工程项目主要由民企承担。但是,随着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债务融资能力下降,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越来越突出。若企业生存成为问题,就不可能继续增加投资。此外,楼市走弱后,一些地产企业拖欠上游供应商账款,导致相关行业和企业市场份额萎缩的同时,财务状况也受到冲击,出现行业性收缩。
由于供过于求,一些大型国企作为总包方以及部分民营链主企业,以甲方优势地位要求下游民企长期垫资,拖欠账款,以及不断压价,造成一些民企资金压力大,而且融资成本较高,难以长期支撑。再加上压价造成下游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削弱了继续投资的能力。
疫情强化了生活消费的线上化接受度与普及度,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县城,商品范围扩张到蔬菜水果鲜花等生鲜品,分流了大量线下零售企业市场份额,除了体验式服务消费外,一些中小型零售商户不断退出市场,拥有规模和渠道优势的平台企业,相对上游商品供应商具有很强的地位优势。商业零售持续提高集中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令中小型零售投资收缩。
当前,民企进入一些缺乏竞争但有市场前景的服务业,还面临着一些准入障碍和发展限制,比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管理、养老等领域,存在一些无形的障碍和有形的门槛。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国企成为主要投资者,对一部分民间投资可能产生挤出效应,民资在很多非市场因素方面不具有与国企竞争的能力。
此外,目前各地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型为主,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没有技术能力进入,主要是少数企业进行增量投资。传统产业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应该被淘汰的行业,也不是政策上大力发展的目标,导致一些传统产业从业者对未来发展看不清、把不准,在市场遇冷的背景下日益保守,不敢针对未来发展进行有助于升级的设备投资,再加上许多民企正处于企业家二代接班阶段,普遍具有守成心态。
促进民间投资,要从体制机制上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但更要针对当前民企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要及时解决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账款拖欠问题,更大范围和更加透明地向民企开放服务业,给予所有合法行业一视同仁的市场地位,制定政策鼓励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