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逐浪海洋经济:大海深处建粮仓 蓝色产业动能涌

21世纪经济报道 冯玉怡 珠海报道
2023-07-29 05:00

广东长达4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就像一条折叠海陆空间镜像的轴线,经济发展潜力给人无限想象。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今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GDP的1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9%;海洋经济对广东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9%,拉动GDP增长0.74个百分点。

面向未来,广东还拥有更大“蓝色梦想”。近期,广东提出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打造海上新广东,并强调这既是广东发挥发展优势、释放发展潜力、增加经济纵深、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国家经略海洋的必然要求。

海上新广东,新在何处?广东又应如何出新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安然认为,一是产业空间之新,广东应面向未来构建一套系统的离岸海洋产业发展体系,包括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天然气水合物等产业,带动形成一条庞大的从近岸、远洋再回到陆地的离岸海洋经济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转变;二是发展格局之新,广东应进行面向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重组,从原来的制造业外移迭代升级为如今的科技出海,借助RCEP带动东盟国家与中国涉海产业链、供应链、科技链、创新链和贸易链“双循环”。

现代海洋产业格局初显

1963个岛屿、42万平方公里海域、14.90万公顷沿海滩涂……得天独厚的“蓝色家底”,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基石所在。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已形成较为完整、竞争力较强的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集聚效应显现。

2022年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电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重点海洋产业增加值达210.8亿元,同比增长18.5%,成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广东要形成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化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五个千亿级以上海洋产业集群。以海洋渔业产业集群为例,广东布局珠三角沿海和粤东粤西两翼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打造“粤海粮仓”。通过向海洋要资源、要粮食,广东正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不久前,“海威2号”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投产使用,这是广东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海中“巨无霸”正走向深海。此外,目前广东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广泛分布在湛江、惠州等海域。

不仅如此,作为海洋经济重要场景的渔港经济亦在加快创新发展。以珠海洪湾中心渔港为例,通过现代数字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建成的智慧渔港平台可实现对渔港生产作业全天候、全覆盖的监控管理,探索“智慧+海洋”新模式。

安然认为,海洋牧场和深海网箱是牵动型产业,也是广东发展海洋实体经济重要抓手,广东已构建相对完备的集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到2027年,预计广东全省海洋养殖捕捞产值将达到3250亿元,海洋养殖装备制造产值能突破8亿元;冷链物流及贸易产值将超650亿元,再加上海鲜餐饮、文旅以及深加工全产业链等,海洋牧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带动海量市场爆发。

广东还重点部署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上风电产业创新发展,并初步形成了集海上风电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一体化的海上风电产业链。

位于粤西地区的阳江海域,明阳集团青洲四500MW项目选址于此,这是全国第一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海上风电量产机型中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最长,并投入应用了国内首创的漂浮式技术。

截至2022年,广东全省海上风电建成投产装机约791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总装机量的26%,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广东新增完成投资约23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1610亿元;项目年发电量约1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2.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通过不断推进“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探索,广东正加速探索形成“蓝色能源+海上粮仓”海洋经济动力组合,特别是强化全产业链深度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格局,开拓万亿“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强化涉海基础设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支撑保障,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科创激活“蓝色引擎”

全球首例全潜悬浮定深高抗台养殖平台“海塔一号”力争今年9月份下水运作,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计划明年初下水运作……广东海洋经济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而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背后,广东正逐步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例如,2022年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广东。此外,设立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工作。2018年以来,该专项共投入3.52亿元支持海上风电产业创新发展。

事实上,当前海洋已成广东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的“主战场”,并涌现出一批“广东造”的“黑科技”。譬如,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启航;落户湛江徐闻罗斗沙海域的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实现了一级部件国产化;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建成国内首套50千瓦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及实验测试平台;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设立多个创新中心,是国内唯一国家级海上风电装备公共技术研发实验平台,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叶片检测实验室。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建有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省级以上涉海平台145个,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

科创支撑下,海洋产业孕育亦在提速。例如,由广东几米星联通讯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北斗穿戴式终端可内置救生衣,创新实现对作业船舶、海上作业人员进行作业轨迹追溯。

分析人士指出,广东拥有电子信息制造优势,能够赋能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并衔接产业化应用,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早、市场化最好的地区。

融合则是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的一大创新思维。例如,位于珠海万山群岛之间的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依托衔接技术,尝试将海水养殖与能源产业、休闲产业结合起来。

“这一平台不仅能够利用波浪能和海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解决海上养殖用电的需求,还能与休闲旅游、科学试验等多业态结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副研究员王振鹏表示,“一片海能干多种事,把多种产业融合起来。”

不仅如此,广东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是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项目负责人胡穗兴表示,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发展海上风电也是广东能源结构优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广东的经济实力、市场需求,为海上风电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汕尾市有丰富的码头、岸线资源,海域风资源禀赋优越,可以实现海上风电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此外,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亦探索推动在海洋经济发展上深化粤港澳合作,特别是围绕技术成果转化。

安然分析,2022年深圳和香港在海洋领域开展合作课题和研究,今年广东省的跨境科研经费也到了香港,并从过去的科研层面合作,逐渐向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延伸,这有效促进了大湾区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快速提升。

他进一步补充,新一轮海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未来广东应该继续加强粤港澳在高端海岛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合作,叠加粤港澳庞大需求市场,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头发力,广东海洋经济所释放的潜能非常值得期待。

与此同时,广东在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亦注重海洋生态文明保护。据悉,广东省财政厅最新披露,2020-2023年广东省财政累计安排海洋保护修复资金32.7亿元,支持开展海岸线生态修复、红树林营造修复、重点海湾整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冯玉怡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