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制造业“搭台”:园区集群梯度式“落子” 开拓“万亩千亿”新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丁莉 广州报道
2023-07-29 05:00

广东深入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的背景下,园区成为关键着力点。

近期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简称“制造业当家22条”)提出,实施“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引领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并明确了建设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和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打造30个具有鲜明产业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万亩千亿”产业发展平台等系列量化目标。

这折射出广东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力图以集群化的方式推动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并通过营造产业新生态构筑发展新动能。

赛迪研究院规划所所长程楠表示,产业集群能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最终驱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放眼广东全省,伴随着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加速落地珠三角,广州、佛山、珠海等市正展开一场产业“空间革命”,包括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等;而一批持续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梯度有序转移的产业,亦被吸纳于各大产业转移园区之中。

由此,立足于园区建设,广东产业发展的承载平台呈现出层层嵌套、环环相扣、梯度布局之势,为“制造业当家”提供聚资源、建生态的有力支撑。

园区层层嵌套、梯度发展

对广东而言,上述实践不乏成功案例。日前,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广东共有10个园区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多位观察人士指出,作为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园区在集聚创新资源、培育产业新势能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例如,在珠海富山工业城,纬景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挑高17米的崭新厂房正以“5天一层楼”的惊人速度成长。至此,三个多月时间里,整区封顶已完成;到8月底,厂房内的2条产线将正式量产,年输出锌铁液流电池将达2.5GW。

今年以来,新型储能产业方兴未艾,尤其在珠三角地区,一批新项目、新产能迫切需要寻找落户地,而受完善的供应链基础及配套优势吸引,园区往往成为其落地首选。

一定程度上,园区正成为广东新产业发源地和区域经济主引擎。2022年,仅广东全省95个省产业园便吸引工业投资1972亿元,同比增长24%,并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12.7个百分点;创造规上工业增加值更是高达3321亿元,实现了7.7%的增速。

目前,广东全省范围内,面积从数百至近万亩不等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已经超过1.5万个,部分园区聚集企业多达数千家,估计创造的经济贡献将更为庞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产业园,还是各类产业集群载体,“珠三角密集、粤东西北稀疏”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特征均十分明显。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对各地产业园的数据显示,广东省内,园区数量最多的深圳比数量最少的阳江高出80多倍。

为破解上述局面,特别是为承接珠三角外溢,粤东西北园区建设正在提速。以河源市为例,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建至第三期,并吸引了一批深企北上入槎,主要集中在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有力为河源注入了新动能。

再加上临近的新材料产业园和汇通工业园、盐东物流园与徐洞工业区,河源还推动单个工业园区向“团块式”发展,进一步释放集聚效应。

不仅如此,根据《河源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方案》,上述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再加上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还进一步构成河源市56平方公里的主平台。

这一路径,正契合着广东省的整体规划——临近园区组团发展,园区之上,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层层嵌套、梯度发展,充当着产业主引擎的角色。

对内多态聚合,对外适度开放

在广州市花都区,从仅有一两家配套厂的西城开发区,到坐拥268家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的汽车城,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崛起”用了20年时间。

在龙头企业的强磁场作用下,一批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汽车电子等配套企业相继向花都汽车城聚拢,这些关键零部件企业落户后,又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最终“滚雪球”式铸成互为市场的完备、专业产业链。

类似花都汽车城这种深耕特色产业领域、促进多元业态协同的专业化园区模式,在广东正越来越受欢迎。“制造业当家22条”也提出,将构建“工业互联园区+行业平台+专精特新企业群+产业数字金融”的新制造生态系统。

“对园区、集群来说,完备的产业公地已成为制胜关键。”程楠认为,除主导产业链条各环节外,能够提供专业设计研发、检验检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供给的社会服务机构,以及精准完备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都同样不可或缺。

然而,随着园区内部相对稳定的社会性网络逐渐形成,另一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程楠表示,集群内可能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封闭僵化和集群锁定效应,适度开放性成为维持集群活力的必要措施。特别是,随着传统产业升级,原有配套体系需更新扩容,并吸纳更多元主体融通创新,数字化转型亦需借力专业服务商,柔性开放的园区生态十分必要。

对此,花都汽车城给出了“横向一张网”的思路:梯次配置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支撑网络,企业在配套园区龙头之余,还同大众、现代、本田等外部车企建立了供应关系。

以园区内的联友科技为例,目前该企业已同园区内外超52家整车企业和4000余家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并探索形成了多主体、开放式的创新模式。该企业总经理胡永力介绍:“我们已携手多家互联网和数字化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行业生态,并围绕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共同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的发展。”

(作者:丁莉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