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平安样本:融资结构何以影响产业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媛 深圳报道
2023-07-29 05:00

今天的融资结构,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消费潜力释放,也意味着需要匹配以对应的金融资源。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总体看,当前我国信贷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

在国内经济持续修复,居民消费呈现稳步恢复态势,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平安坚持利用综合金融平台和科技创新优势赋能实体经济,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入逾7.89万亿人民币支持实体经济。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着力点,要为实体经济和国家重要战略、重大建设引入“活水”,保驾护航。

护航大国重器:给火箭卫星“上保险”

为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金融机构投放聚焦重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金融、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信贷增长明显。

岳巍在平安的日常工作是给火箭“上保险”。

在平安近十年的工作中,令他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箭发射22星记录的长八遥二运载火箭。

“那时候,市场上没人敢保这个火箭。”岳巍感叹新型火箭发射及承保之难,“全世界的新火箭发射,超过一半都是失败的。即使事前的一切检查都显示正常,一点小的缺陷就可能造成意外事故,导致火箭发射失利。”

虽然艰难,但岳巍与团队最后还是做出了决定,“它虽然是新型火箭,但各个模块都有过发射成功的先例,发射风险整体可控。”

在平安率先承保后,整个保险市场纷纷跟进,助力我国创下了一箭发射22星的新纪录。

为火箭这类航天项目“上保险”并非易事,每个航天项目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成千上万的零件、程序和演算,这种属性决定了航天项目“高价值、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也决定了这类项目的承保难度。

早在90年代初,平安已具备承担航天保险巨额风险的能力。截至目前,平安已累计为超过120余颗卫星及运载火箭提供保险保障,并从2015年至今首席或独家承保18颗遥感卫星发射及在轨项目。

用金融力量护航“大国重器”,并非一般体量的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平安发挥综合金融业务能力,全方位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将其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项目,护航“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平安已累计投入逾7.89万亿人民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响应国家稳投资政策指引,平安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平安资管持续加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截至2022年底,平安资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累计投资规模超4000亿,占全部投资资产规模的比重约28%。

在“一带一路”保障方面,平安旗下各专业子公司为海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和投融资支持,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和项目总体投融资额超过34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5.1%、26.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40.3%、15.8%。

纾困国计民生:托起新市民“城市梦”

车同学是一位“特殊”的外卖骑手,作为一位听障人士,他在上海边读书边工作,靠送外卖解决温饱问题。

“我最高一天能接超过50单!”但车同学也直言,听障人士最大的困难是听不见喇叭声,需要频繁看后视镜、过马路时左右反复确认后才能通过。

商业保险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据《2022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仅有50%的快递/外卖骑手购买了商业保险。原因一是商业保险入门门槛较高,二是大部分商业保险没有针对新市民群体的专属保险。

基于此,针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保姆人员的不同工作特性,平安产险推出了“心安·务工意外险”,满足务工风险防范需求。

“新市民”是他们的另一种称谓。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目前中国约有3亿新市民,占比超总人口的20%。

目前,新市民人群呈现出工作稳定性低、社会保障参与度低、可支配收入低、抗风险力较低等特征。为满足新市民多层次的金融消费和保险保障需求,平安推出了一揽子新市民专属产品和绿色通道。

首先,新市民面临的生活风险多,但普遍缺乏保险意识。因此在创业就业保障方面,平安人寿推出“心安·畅行意外险”,保障范围覆盖务工期间一般意外、公共交通意外等;平安产险开展“雇主安心保”业务,累计为小微企业主提供60亿元保障,保障人群达2万人。

其次,新市民群体融资条件受限多。新市民金融需求具有小额分散特征,且个人信用记录未必完善,其信用等级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因此很难获得信贷服务。

因此,聚焦新市民在城市缺少固定资产痛点,平安银行增设了客户微信、支付宝等常用账户流水作为风控补位,降低普惠门槛;平安银行还推出平安宅抵贷全国通业务、“小微智贷星”产品等,匹配新市民资金需求。

此外,新市民群体对疾病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健康医疗负担沉重,长期养老保障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

针对新市民的养老需求和特点,平安探索开发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养老理财产品,并逐步提高商业保险服务老年护理的能力,满足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如平安养老险推出的“长护险”为新市民提供长期护理保障。

科技赋能实体:给茶园装上“千里眼”

北纬23度,太阳直射的最北端,被誉为“黄金纬度”。

这个纬度的地区全年气候温和、光照雨水充足,广东省紫金县恰好坐落在这里,也孕育出了一种特色产物——蝉茶。

当地茶农温伟兵拥有百亩茶园,但他的目标是将茶园扩展3000亩,争取达到30万斤年产值。但随着茶园规模进一步扩大,巡茶园、防虫害、茶叶加工制造等工作繁复冗杂,温伟兵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如何实现更高效、智慧化的生产?这个问题困扰着他。

2020年12月底,“平安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平安正式部署“星云物联网平台”,温伟兵的茶园成为了首批“尝鲜者”。

自此之后,茶园装上了智慧农业设备,他可以直接在手机上24小时监控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干湿度、空气和水的质量相关指标,不用再像以前花费大量时间跑茶园。

“平安一号”卫星除了帮助温伟兵,更帮助内蒙古乌兰察布、广西百色等地的农户,助力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平安一直在布局数字化转型,构建了集金融服务、数字科技、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于一身的生态圈,以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向实体经济赋能。

科技赋能尤为体现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平安普惠推出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改造后的小微信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44%;平安银行依托卫星技术搭建“平安星云物联网平台”,截至2022年9月末,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1370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5500亿元。

小微企业作为产业“毛细血管”,在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平安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赋能小微企业发展。

截至2023年3月末,平安集团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1152项,累计达47229项,稳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马明哲表示,“平安集团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增强金融服务民生功能、增强金融服务保值增值的专业水平、增强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促进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大众化、便捷化,让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曹媛 编辑:辛继召)

曹媛

21报系深圳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聚焦深圳。欢迎交流爆料哇!VX:clytie158106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