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新使命:锚定“一点两地”定位 粤港澳携手“腾笼换鸟”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宁馨 广州报道
2023-07-29 05:00

春节过后,大湾区突然再次“热”起来了。

最直观的感受是,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几场车站,越来越多的人流涌入大湾区。

今年上半年,广铁集团累计发送旅客2.60亿人次,同比增长81.5%,创历史新高;同期,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893.67万人次,同比增长134.58%。

旺盛的人流带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向增长。支付宝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每天有数百万人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城通行。

实际上,今年以来,深中通道捷报频传,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加快加深,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的“软联通”也持续拓宽深化,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项三地通行的“湾区标准”。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合作已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尤其是今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新定位,为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全省上下正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战略定位,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

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提醒,面对内生动力不太强、需求仍不足、经济转型面临新阻力等挑战,广东仍需选择转型升级模式,从粤港澳合作开始谋划新一轮“腾笼换鸟”,让市场机制起决定作用,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中深化全方位国际合作,积极与港澳高标准合作对接。

大湾区再次面临转型挑战

今年2月6日,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经贸往来加速“升温”,各类因疫情中断的交流活动重启。

上半年,粤港澳三地高层互访频频,释放出强烈信号。受访专家表示,港澳代表团积极访问内地,一方面是看重广东经济第一大省背后的强大市场,广东经济体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1/10、外贸占比约1/5;另一方面则看重了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背后的特殊意义,意在携手担当起“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3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隔9年再访华,首站选择广州。李显龙访问了广州国际生物岛、自动驾驶科技企业文远知行总部、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期望深化中新在新兴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上次,李显龙访问广东还是在2014年,“腾笼换鸟”模式一度引发全国讨论,广东正经历“凤凰涅槃”前的转型阵痛。

彼时,广东宁可放弃旧模式下的保增长,也要腾出空间密集招商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经过‘腾笼换鸟’,广东直到2017年才实现经济数据的全部好转。”张燕生总结。

这次,李显龙再访广东时,广东正面临从“三角洲经济”向“湾区经济”的过渡。“湾区经济”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相比于腹地经济,其更注重“走出去”发展全球经济,尤其深度融入全球经贸及产业链之中。

如果想了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大湾区是一扇绝好的观察窗口。大湾区建设6年来,量的增长清晰可见。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今年一季度,大湾区GDP超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76.69亿元。

不过,和全国类似,广东乃至大湾区目前也面临内生动力不足、需求仍不足、转型升级面对新阻力等问题,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产供链变动,大湾区又一次走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高质量发展成为重点,尤其在今天人口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下,不可能继续拼土地、拼劳动力,必须走上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

应对挑战从改革开始

这一次,大湾区面对的不只是区域经济的内部转型问题,也要在大湾区与港澳相互协作,建设更好的香港、澳门,同时还需要担起探索经验、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引领示范带动效应的战略任务。

在张燕生看来,大湾区依然需要选择“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模式,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尤其需要有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内生动力实际上是基于科技创新的效率优化问题,要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以改革的办法推进改革,按照“1310”具体部署,广东需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面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广东可以更加主动,率先思考和探索,能不能实现高标准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全省统一、湾区统一?能不能实现要素和资源市场、市场监管的全省统一、湾区统一?广东和香港能否实现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商品和服务市场的高水平统一?”张燕生说。

此外,广东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不当市场干预行为。日前,广东和香港签署《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竞争政策与法律有效实施备忘录》,建立健全竞争合规体系,标志着竞争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落地迈出坚实一步。

同时,广东还印发《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支持企业上市和挂牌融资,对于以往营商环境改革中的“硬骨头”下大力气攻坚克难,推进改革。

今年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八周年,截至今年上半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广东正在谋划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开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试点。

“广东自贸试验区要在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说。

张燕生认为,应对挑战要从改革开始。广东要进行制度变革、治理变革、市场变革,要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进步;还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的营商环境。

“此外,广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要进行土地存量等要素置换和改革,建立好的住房保障体系留住青年人、留住创新力、留住数实融合的新实体经济。”张燕生说。

携手港澳拓展产业协作

升级为“湾区经济”后,广东尤其需要考虑,如何与港澳携手提升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广东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认为,要抓住横琴、前海、南沙这三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将其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举,充分发挥三个平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大平台毗邻港澳,具有对接港澳、与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战略定位上看,三大平台均是服务港澳、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

“通过横琴、前海、南沙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来率先实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建设这三大平台的初心与初衷。”朱伟建议,三大平台要携手港澳,拓展双向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上大胆探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实际上,大湾区近年来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为“试验田”,持续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齐头并进,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配置力都在增强。

其中,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合作相向而行,从教育、人才、科技的合作到载体打造、平台搭建、机制互通,一个极富实力、潜力、魅力的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粤港澳产业协作越来越频繁。今年6月,广东出台“制造业当家22条”,提出加强与港澳的协同联动,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化与港澳的合作模式创新等多项内容。

“香港科创成果转化,需要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配套能力,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能够提供既便宜又高效的解决方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此前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合作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解决产业链中的很多问题。

“广东的强项是制造优势,弱点在生产性服务业,而香港恰恰相反。因此,广东的制造业和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强强合作至关重要。”张燕生说。

同样,先进制造业的合作还需要落到科技环节,需要基础科研的支撑。

在横琴,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健康、金融、会展等产业发展政策相继出台,给予澳资企业更大的扶持力度。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有一批龙头生物医药企业进驻,园区注册企业约200家,澳企占比逾四成。

目前,广东协同港澳已布局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速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大湾区集聚。

截至今年5月,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和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未来将在大湾区科技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柳宁馨 编辑:李振)

柳宁馨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外贸、区域产业及教育。邮箱:liuningxin@sfccn.com,微信:ningxin429412,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