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和三年新冠疫情影响,国人健康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需求也同步升级。相关举措重心也落在“优质医疗资源”、“高质量”、“提质增效”等关键词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实习生 施瑾 广州报道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涉及20条举措,其中第八条为“提升健康服务消费”。
具体内容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等医疗联合体,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和产品,支持各类机构举办老年大学、参与老年教育。积极扩大普惠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消费提质增效。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和三年新冠疫情影响,国人健康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需求也同步升级。因此,可见上述相关举措重心也落在“优质医疗资源”、“高质量”、“提质增效”等关键词上。
多位相关领域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刺激消费再谈医疗相关内容,是给医疗消费重点需要突破的板块做更清晰的发展指引,而医疗消费也更加特殊,具备很强的民生属性。
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医疗联合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了民众关注的头等大事,医疗医药行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深化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此次《通知》中再次强调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等医疗联合体,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
推动优质医疗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也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方向。
此次《通知》也提到要“共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等医疗联合体”。目前我国对医疗联合体的定义为:由高级别医疗机构牵头,联合数家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主要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内的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的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表现形式。
7月29日,据2023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已确定五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同时,全国组建1.5万个各种形式的医联体,远程医疗覆盖所有地级市。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分层分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87.71%的县级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3万家,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卫健委方面也明确将持续推动县医院综合能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向县域下沉,不断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最终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目标。
当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只是解决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在基层医疗自身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利用好大医院优质资源的辐射。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网格化布局城市医联体,并在医联体内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这样的“联”“强”“同”能有效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让家门口的就诊真正意义上享受到优质资源,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大病小病挤大医院的就诊习惯,“看病难”问题也能由此大大缓解。
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文先曾指出,当前全球“互联网+医疗健康”正处于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需站在把握新机遇、构筑新优势的高度,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他认为,在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着力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重塑管理服务新模式,将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强劲动力。
此次《通知》也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医联副总裁陈俊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建设健全的支付体系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而能否享受在线医保报销,也事关患者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次《通知》提到了对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支持,还特别提到了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该政策将提振行业发展的信心,并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据《2022年中国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消费白皮书》显示,我国医疗服务目前已逐步迈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不断成熟,逐渐构建了一站式挂号、在线问诊、线下转诊、药品购买、后续健康管理等全流程、多环节的服务体系,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闭环。在需求端,疫情助推用户医疗习惯向线上转移,并形成用户存量,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已达2.98亿,占网民整体的28.9%。在供给端,医生与平台相互吸引,医生在平台执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平台不断升级迭代新的功能服务,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另据《卫生经济研究》2023年第6期的文章《“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的挑战及对策》显示,“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体系由三个网络子系统构成——医疗服务提供端网络子体系、医保患者需求端网络子体系、医保结算端网络子体系。
三个网络子体系互联,医保结算端网络子体系在医保患者接受合规医疗服务后完成在线支付。比如,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体系主要由医疗机构端患者数据采集模块、移动POS机端的APP程序模块以及医保结算端的接口模块三个板块构成。
不同板块通过互联网与医保端的专线网络连接,满足了医保患者的线上就诊需要,实现了线上挂号、就诊、购药等需求。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体系与线下就医支付体系没有实质区别,三个网络子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医保患者获得就医费用补偿的地点不同,线下就医患者在医疗机构。
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面临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异地就医费用的支付差异、医保电子凭证的法律认同等方面的挑战,对此需要通过相应措施,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的落地。
重视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公共消费提质增效
近年来,线上消费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新体验。据阿里巴巴发布的《老年人消费报告》显示,2022年老年人消费市场增速达20.9%,“银发经济”新增长点正从传统的健康医药转向美容、旅行、智能设备等。今年以来,老年消费者在主流旅游APP上的消费增速均达到80%以上,购买智能设备的增速超过52%。
重庆市璧山区年近七旬的曾先生(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喜欢网购,主要购买医药健康产品。“我有‘老寒腿’,去年儿子在网上给我买了一款智能护膝仪。不仅能加热、按摩和艾灸,而且充电即用、穿戴方便。”在儿子指导下,他现在经常上网查找营养保健、日常护理、体检监测等商品。最近,曾先生还在网上看中了一款智能小药盒,可以通过铃声和震动提醒自己按时吃药,他表示,“像这种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产品,不仅能解决年龄大、记性差的问题,而且可以免去子女担忧。”
老人消费方式逐渐向数字化转型,消费层次也在提升。
《通知》中提到的,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和产品,支持各类机构举办老年大学、参与老年教育等等措施。这或将对于老年人们的健康服务消费提供突破性助力,也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新思路。
其贯彻落实,将坚持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更好结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同时,《通知》中也强调,积极扩大普惠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消费提质增效。这将进一步推进其总体要求之一:坚持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更好结合。突出体现大众化、普惠性,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作者:唐唯珂 编辑:徐旭)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