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型研发机构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近年来,广州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了“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以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合城市重点产业布局,广州还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近80家,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8月2日,南方财经跟随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出发探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和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探讨科技何以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开创“二次创业”新局面。
打造广州生物医药科研界的“黄埔军校”
调研的第一站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称“广州健康院”)。广州健康院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于2003年筹建,是中国科学院首个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与地方共建的研究所。
据广州健康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赖良学回忆:“2004年,首任院长陈凌入职后,采用国际化的用人机制,迅速聚集了23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有产业和创业背景的科学家,其中95%以上具有在海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及跨国公司10年以上工作经历,建设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以此为起点,20年里,广州健康院不断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自主培养的科技人才也在领域内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研究院中流砥柱。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广州健康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打造成为高端人才“蓄水池”。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段子渊介绍,借助三方共建平台的优势,形成国家、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及黄埔区的“五重”人才政策叠加优势,是该院集聚人才的重要“法宝”。
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挥自身引才引智磁场作用,是广州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市区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让各类高端人才在穗安心科研创新。截至2022年底,广州新型研发机构从业人员共计1万余人,吸引金力、赵宇亮、叶甜春等领军人才作为院长领衔共建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高端人才的聚集奠定了广州健康院的前沿创新基因,在国家重大战略攻关任务中担当使命。依托建设省实验室并参与筹建广州实验室,推动广州实验室成功挂牌成立;承建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该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生命科学领域设施,将使我国的人类细胞谱系研究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年来,广州健康院与本地科研机构“强强联合”,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高地。
“广州健康院是广州实验室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是孵化出广州恩宝、恒诺康、华南疫苗、锐博、昭泰等业界知名企业的‘摇篮’。”广州健康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侯红明说。凭借在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强大科研实力,广州健康院有力驱动了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是广州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重大基础及关键技术问题,广州健康院的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生命科学进展,“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项目获我国干细胞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究院研发的多种药物填补国内空白,其中新型治疗白血病1类新GZD824(商品名:耐力克)打破了中国伴T315I突变耐药CML患者长期无药可医的困境,上市以来销售额1.82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健康院员工和学生在广州创办生物医药企业60余家,辐射带动更多的广州市生物医药研发型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广州生物医药领域以科技支撑发展的典型优势。
新型研发机构具备强大的科研攻关能力,能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同时相关技术与市场契合度非常高,以领域技术优势为抓手,围绕专业领域集聚孵化企业,也是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801家企业,培育上市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
攻关“卡脖子”技术带动产业发展
成立于2020年2月的黄埔材料院,目前已完成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实现了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软件两项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掌握了41项核心技术。
据黄埔材料院科研人员单承标介绍,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轮胎产销国,但航空轮胎却长期依赖租用国外产品,按起降次数缴费。为了破解航空轮胎“卡脖子”困境,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提出了仿生合成的解决路径,协同攻关仿生橡胶合成技术等核心技术难题。其中,黄埔材料院承担了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建设等核心任务,并负责将衍生的先进技术外溢到以民航轮胎、特种工程轮胎和新能源汽车轮胎为代表的高端轮胎产品中,在广州进行产业转化,形成聚集效应。
目前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已建成投入使用,该装置主要用于航空轮胎和飞机起落系统的性能研究与综合验证,是航空工业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包含了航空轮胎高加速试验台和道面环境模拟试验台,飞机起落架摆振试验台和落震试验台等研究飞机起降动力学的核心设施,也是攻克航空轮胎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
黄埔轮胎(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则承载着将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使命。以“Whampoa”为商标的自有品牌新能源汽车轮胎、特种轮胎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预计2023年可突破3亿元销售额。
为了进一步推进产业化成效,黄埔材料院引进了“赛马制”。“以市场认可作为项目和团队考核的标准”,该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罗志明表示。去年赛马第一名的团队与上市企业合资成立了广州飞雪芯材有限公司,相关知识产权转化金额达3000万元。“揭榜挂帅”则是发挥院内力量承接企业技术难题的机制。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团队揭榜光刻胶相关项目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难题,联合成立了广州德聚埔材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投资金额2亿元。
目前,黄埔材料院已形成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先进材料与器件研发的“1+1+X”成果转化架构。负责扑翼飞行器项目的科研人员张通说,“我院非常重视与企业方的合作,重视研发方向与市场的契合度。通过技术委托、成立联合实验室、合资成立产业化公司等方式,充分贴近产业端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从技术-产品-商品的落地转化。”迄今为止,黄埔材料院已孵化企业17家,累计获得外部投资超10亿元。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一直是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重在强化产业技术供给能力。技术供给能力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生存之基。2022年,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纵向项目592项,经费5.47亿元。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218项,累计已形成国家标准172项,建成3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策源地
位于广州黄埔中新知识城纳米谷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政府、广州高新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设立,围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构建全球化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刘玉峰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智能呼气分析精准诊断平台”“用于病理诊断的激光发射显微镜”“跨物种基因工程广谱低毒抗肿瘤药物”等世界首创成果,其中4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
刘玉峰透露,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挂牌运行,致力于构建“科教平台+投资基金+创新园区”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采取“管育接转教”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样板。
“颠覆性技术是颠覆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技术,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性技术,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变量。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将为广州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刘玉峰说。这将是广州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的一步关键棋子。
据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兼首席运营官袁莹介绍,大湾区协同院形成了多种项目发展模式,引进源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自建多学科的工程技术力量接续研发、加速产业化,累计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35项(其中国际项目占比接近50%),涵盖先进制造、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柔性电子等领域。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8项,培育出超视计、精智未来、博鑫医疗、金竟科技等一批硬科技明星企业。
“在前沿技术遴选上,我们组织全球的一流科学家设立国际协同实验室,依托‘专家之眼’做决策;但对于中试放大阶段及以后阶段的项目,我们更注重‘市场之手’。”刘玉峰说,“一方面我们从产业的维度来对项目的产业化价值进行评估,另一方面组建投资基金并联合社会资本,采取市场化决策并领投、研究院予以配套资助的方式决策项目和支持项目。我们与广州产投集团、知识城集团等联合组建了一期规模5亿元的创新基金,并与高瓴、真格、联想之星、复星、启迪之星、正轩等知名风投基金联合支持成果产业化。”
截至去年12月,大湾区协同院累计创办和孵化高科技企业13家,有多家企业获得了大额社会融资,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等多项具备国际领先或者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通过构建政府资金+国资引导的成果转化基金+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广州逐渐摸索出一条“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路径。
目前,广州市科技局支持推动广州产投集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设立了50亿元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已有广纳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基金超过8亿元。
广州的实践充分表明,新型研发机构依靠“建设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做法,逐渐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当前,广州锚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着眼于“从0到10”的科技创新全过程,从跟随式的逆向创新转向引领式的正向创新,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必将成为广州“二次创业”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源。
(作者:谭海燕 编辑:李振)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