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多地发布户籍新政,呼应上位规划、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和人才发展“四重需要”,并呈现出精准化、延展化、数字化“三化”趋势,后续建议继续优化三点工作。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 8月3日,公安部发布《公安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将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索户籍准入同城化、试点实施灵活落户政策等户政相关举措放在十分靠前的位置。广东作为人口大省,于2015年就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吹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号角。今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省内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及珠海、阳江等城市均发布了入户新政。其中广州、佛山对部分区域的入户政策进行差别化调整,深圳则发布了新修订的《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重启暂停两年的积分入户通道。
户籍新政呼应“四需”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广东各城市的户籍新政在充分结合宏观形势变动的基础上,呼应了四重需要:
一是落实国家和全省工作部署。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则更为具象地指出要“调整完善广州、 深圳两个超大城市的落户政策,全面放宽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落户限制,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II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将全省21个地市分为三大类进行差异化有序引导。本轮户籍新政的密集发布,正是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
二是契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市之间,也需顾及同一城市的不同板块。根据七普数据统计的“中国主要城市城区人口密度TOP50”,广州的越秀区、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以及深圳的福田区、罗湖区、龙华区都排名靠前,其他部分区域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户籍制度调整有利于疏解核心城区功能,提升外围城区的活力,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三是满足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广东正在大力推进制造业当家,特别是东莞等制造业强市对于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需求较大。东莞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三项工程” 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东莞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的目标。根据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对全国113个城市人口的实证分析,就业入户和投资纳税入户门槛与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成反比,且在一二线城市的表现更为明显。 因此,在部分区域放宽对技能人才的落户门槛,对于人才留用和产业发展都有利好。
四是满足新市民更高层次的需求。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主要区别在于身份认同及其所能享有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近期发文指出,外出农民工家庭因没有城镇户口,其消费被抑制的程度为23%左右。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宏伟愿景和2023“消费提振年”的主题下,以户籍制度推动人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必选项。
政策调整凸显“三化”
广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既要面临城乡二元结构的共有难题,又要解决好过亿体量人口的特殊省情。各城市推动人口政策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相匹配,目前的政策方向体现出“三化”的趋势。
精准化。各城市根据现有情况和战略方向进行细化和差异化的条款设置。在区域方面因城施策、因区施策。通过对比2016年的《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及2021年征求意见稿可发现,部分核准类入户情形对人才学历、年龄的限制要求有所提高,父母随迁等政策性入户对子女的入户累计时间也有所延长。与此相反,珠海、阳江等地的落户门槛则较之前有所放宽。同时,广州、佛山、珠海则以区为单位实行差别化入户,驱动人才向城市副中心等非核心区域流动。相较其他城市对高学历人才的青睐,东莞政策更为聚焦技术技能工人这一群体。
延展化。相较一般入户政策围绕“人”的年龄、学历、技术技能水平等条件进行考量,东莞此次发布的政策更强调以“企”为核心,将筛选范围扩展至优质企业的员工,强化了用人主体的话语权和吸引力,有利于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引入急需或重要的产业工人。
数字化。多个城市在申报和审核流程上均采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形式,且可选择“省内一站式”服务,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可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支撑数字化政府的进一步落地应用。
广东各地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助推劳动力要素优化配置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后续建议继续优化三方面工作:优化集体户的设置条件。可视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宽集体户的设置单位类型,在广深等创新创业较为活跃的区域,探索允许众创空间等机构设立集体户。持续推进珠三角户籍同城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目前苏州在积分落户方面已将南京社保作为加分项。珠三角可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粤府函〔2021〕357号)的要求,在除广州、深圳市外的其他城市率先铺排。为户籍放开后的“连锁反应”做预案。一方面,大量的人员落户势必增加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在各地均放开放宽的情况下,户籍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将日渐减小,未来或需在人才落户后的软性服务方面下更大功夫。
(作者:钟鸣 编辑:王晓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