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梓桐 上海报道
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数据全部出炉,总体来看,长三角41市中有35个城市经济增速超过全国。经济增长强劲。在这其中,以“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长三角区域稳住经济大盘注入了新的动能。
分省份看,上半年,上海得益于去年基数较低的非常规因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8797.92亿元,同比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领跑长三角;江苏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8.6%;浙江第二产业增加值15800亿元,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安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加值9661亿元,增长6.5%。其中,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是全国制造业增幅的两倍。
但与此同时,近期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发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招商政策优惠、高端人才引入方面推出各种极具吸引力的政策,这让市场开始担忧,是否会出现重复竞争、资源浪费的结果?
在受访专家看来,从国内外实践看,新能源产业非常容易出现发展过热的现象,也非常容易面临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当前国内竞争仍未到极度内卷的阶段,未来各省市应该在合理分工、差异化竞争基础上,培育头部企业,加强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区域竞争力。
投资拉动
2023年上半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9.6%、41.1%,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0.7个、1.3个百分点;浙江全省的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5.9%、9.4%和8.4%,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2023年上半年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势主要得益于投资拉动,她表示,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对于关键技术领域与产业部门都进行了战略性储备和前瞻性谋划,而这也导致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贡献率和大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增长显著。
另一方面,在她看来,上述成绩也是长三角区域积极进行结构性调整的结果。
“受国际贸易、国内市场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相当比重的传统产业进入了收缩发展时期和低增长阶段,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力。以数字、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的基础性行业,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林兰说道。
但在经济新动能澎湃增长的背后,三省一市产业格局走向趋同的隐忧也显露出来。
对此,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对记者表示,长三角区域内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存在竞争,但内卷现象并不严重。
他从产业链结构分析称,新能源产业的上游是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当前主要是风能和光能,这同时也是江浙皖三省的传统强项。而上海则抢先一步,推进未来能源,如氢能、储能等的研发以及产业化进程。
从公开数据来看,浙江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江苏则达到6600万千瓦(居华东首位),浙江嘉兴是光伏产业重镇,安徽滁州提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江苏盐城也在加码风电光伏产业。
不仅产业链供应链市场基础也相对良好,从下游应用市场来看,对于目前主要应用的新能源电动车领域,长三角同样具备规模优势。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1.2万辆,同比增长65.7%。目前有8家整车企业在沪布局。长三角拥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16.4万家,全国占比超过20%。
“尽管数量众多,有竞争也有摩擦,但总体上说,竞争有规则,摩擦讲秩序,整合看龙头。比亚迪整车基地在合肥,以此为中心,以无为、蚌埠、滁州、阜阳为支撑(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高压电器、线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不仅促成泥城“变身”“特斯拉小镇”,而且在上海、苏州、宁波、南通组建了“4小时朋友圈”,多半供应商布局长三角。这种布局结构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产业与政府双向协作的成果。”
区域分工与协作
今年7月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迎来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立。示范区高新区占地面积19.54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
“国家支持示范区‘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成为示范区创建跨省域高新区最具特色的优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部长朱正伟在现场表示,示范区高新区将集成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区域一体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的创新实践对于产业横向整合,规避行政区域摩擦,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性尝试。”杨建文说道。
在他看来,下半年长三角若要进一步稳住经济大盘,就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协同,形成竞争合力。“产业协同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推手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一般来看,有效市场是蓝海的主推手,红海市场的主要职责则落到了前者身上。”
在长三角内部协同的具体方向上,林兰表示,下半年长三角区域内可以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平台联盟、科学家联盟、品牌联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联盟,共建各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的集群联盟,形成先进制造业的区域韧性和区域弹性。
她以新能源产业举例称,各省首先是要在合理分工、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上,注重培育自己的新能源头部企业,以提高区域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和逆周期投资的实力。其次则要重视新能源产业跨界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着重培育技术能力、打通品牌通道,以避免被频繁的市场洗牌淘汰。
“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国内的同质化竞争主要来自于资本支持。目前长三角各省已基本找准主业和主赛道,应在产品性能差异化的基础上实现工艺差异化,坚持在技术差异化、营销差异化、组织差异化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差别化的供应链、资金链管理模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应打好新能源的战略兼并重组牌,必要情况下通过垂直一体化方案积极延伸产业链,保证产能规模和技术实力,提高谈判话语权。”林兰说道。
【瞰见长三角·2023上半年41城经济数据解读专题】
出品: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
统筹:卜羽勤
撰文:张梓桐 易佳颖 孙燕 沈欣妍(实习)
本篇采写:张梓桐
(作者:张梓桐 编辑:卜羽勤)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