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楚音湄水寄乡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9-02 05:00

乘风

乡土文学的吸引人之处,就是它的淳朴、地道和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比如沈从文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边城》,因为读者对当地风土人情不熟悉,才能大开眼界;而对于乡党而言,正如一瓮浓浓的无法冲淡的醇酒。这两年间断读了两本湖南籍作家写的乡土文学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双峰的深圳作家聂雄前先生的回忆性叙事散文集《鹅公坪》是其一。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个人成长的视角,追忆了童年、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鹅公坪》还原了湖南双峰一个乡村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变迁史,在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中,直击了这个小乡村里几代人的悲欢,还原一段鲜活的乡村历史图景。

对于城市来说,过去六十年的发展和农村形成了鲜明对照,而理解农村和农民,才能真正对国情有完整的认识。作者在书里描写了很多困境和贫苦磨难,在这些城市读者陌生的场景和故事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对家乡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作者历尽世事后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悟。

《鹅公坪》与《边城》都写湖南老家,不同的是,这里既有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又充溢着三月绕梁的乡音,像是发完端午水的乡村,塘满水满。作者对书中人物的刻画真实饱满,虽贫苦却不猥琐,写受人恩惠而不带乞相,写真诚厚义而不去标榜,写功名富贵而不存炫耀,颇有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风范。《鹅公坪》每个故事都载负着历史的厚重,但作者用以体现的,却是人间烟火生活常识,是话里话外轻松的人文和故事。正如该书封面散发出的乡土气息,它可以是一头大水牯、四只大白鹅、一群亲野狗。

湖南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湖南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特别能吃苦,坚韧不拔,有血性。晚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就是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人。在曾国藩之前,双峰绝少闻名于世的贤达。仅有三国时期诸葛亮写进了《出师表》的蒋琬,算是双峰人可以显摆的老乡。如今双峰县还有井字街镇,实为“蒋氏街”演绎而来,双峰方言里“井字街”与“蒋氏街”二者读音是无差别的。如果不是这本书,可能不会有太多读者知道双峰还有个鹅公坪,是中国书画之乡。这里属于双峰,曾经属于湘乡。

鹅公坪是个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也是《鹅公坪》故事的集散地。作者以《鹅公坪》这样的乡土文学形式,把双峰土著生活的“含糖岁月”,把只属于这片红土地的底层故事,只属于这方山水的人文、水文和楚文娓娓道来。比如,毁路毁祠修秧冲中学、姑嫂三骂“冲天娘”、细公公眉宇间的肉球、王德堂的怪病、刘老师三哭学生,胡老师睿智而小心翼翼诸多场景,是饱含亲情乡情的独白,是成长印记的深切回念,是眷念亲人的自然呼唤。在这些细节的描述中展现了作者超强的叙事能力。

书中描写的双峰人,无论是其生活、煎熬,还是智慧、情感,都是时代和土壤真实的馈赠。在《六奶奶》里,作者记述了雄前宝父亲干娘一家的坎坷而悲壮的生离死别。看上去很不幸的个体,背后却反映了湘中这片土地的倔犟和刚强。六奶奶面对的痛苦和持续不断的伤痛绝不亚于祥林嫂,但她绝口不对乡亲提这种悲痛,不向邻居提及这种苦难,她内心里充满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血性、倔强和忍耐。

《王继荣的冬天》的情节既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肥头大耳的小胖墩王继荣,就是每一个农村家庭条件稍好的读书郎的缩影,后来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最终还是成为了“方圆十里地最大的酒鬼”。在新千年的冬天,在装修新屋期间,醉后“淹死在自家水缸里,时年三十八岁”。对于王继荣的不幸,作者没有过多议论,也没有展开想象。但是,双峰人这种受难不叫屈、劈死不服输的劲头,实实在在地反映在那个酒盅里,也在那个水缸里。

双峰人敬佩的“尖角子石头”。当地人传说曾国藩有句名言:“怕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说人不要总是担惊受怕,不要瞻前顾后,唯有不惧奋斗才有光明的未来,即使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奋斗向前本身就值得倾注全部心血。即使苟活着,也要活得像一只洞庭湖的小麻雀。

《鹅公坪》的语言很有地方特点,使用了很多双峰当地人听得懂的发音、能看得明白的童年,使出吃奶的劲回忆曾经只有一坳之隔的洪嘎桥乡音乡情乡味。这本由一系列故事串起来的书,是作者的一个四维童年,一份深深眷念的无限乡愁。好在《鹅公坪》的乡土语言对于不熟悉湘音的读者,应该是没有多少阅读障碍的,反而平添了几分亲切、随和。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