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1”方法论:政策落地 空间扩区 机制创新丨规则“衔”而前海“通”

前海观察陈思琦,曹媛,周妙妙 2023-09-06 0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曹媛 周妙妙 深圳报道

两年前的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正式对外发布,前海获得了物理空间和产业空间上的“双扩容”。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前海方案》发布两年来,相关配套政策高频出台。今年来,“金融支持前海30条”“前海深港知识产权16条”“前海涉税服务创新18条”“前海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12条”等重磅政策持续落地。政策发布之频度,信息之密度,落地之力度,不仅在前海,在全国的“合作区”中亦史无前例。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8月26日,深圳市正式将101项市(区)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前海管理局实施。9月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以下简称《自贸区条例》)的决定。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若将“金融支持前海30条”“前海深港知识产权16条”等视作“应用”层面的落地推进,101项行政职权事项“下放”则属于“底层逻辑”的创新。它理顺了前海与深圳市、所处行政辖区的关系,实现了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具有全国先行先试的典型意义。

从一张白纸到湾区引擎,经过10余年的探索,前海以法定机构承载部分政府区域治理职能的体制机制创新格局,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开放气象已有所成。

规则“衔”而前海“通”。随着《前海方案》一步步落地,随着时间“+1”的不只是前海发展的年轮,还是前海不断伸展的“外延”。

在管理制度创新上,“+1”的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给前海增加吸引力和执行力;在区域合作上,“+1”的是更加紧密的深港联系,贸易、金融等多方面合作走深走实;在产业上,“+1”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不断聚集,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使得一种“化学反应”正在前海发生,有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和价值链能级提升。

“前海+1”: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化学变化正在发生

《前海方案》正式发布,前海“扩区”,将机场及周边片区纳入。随后,前海跨境电商产业规模两年来翻了3.7倍,跨境电商集聚区累计引进了超100家跨境电商、综合物流服务等企业。

“特区中的特区”——这一词汇常被用来形容前海作为政策高地的特殊地位。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资料发现,前海的政策高地体现在具有“五区叠加”的特点,包括: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带来的政策厚度扑面而来,理顺、用好前海合作区政策,尤其是《前海方案》赋予前海的新动能,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今年以来,深圳和前海进行了一系列“底层逻辑”层面的制度协调和推进。8月26日,101项市(区)级行政职权事项正式由深圳市“下放”前海,涉投资、规划建设、城市更新等。这意味着,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9月5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自贸区条例》相关条款经修改,予以重新公布。此次修改将第十条修改为“自贸片区的行政执法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由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以自身名义实施。” 

这使得在《前海方案》发布两周年前夕,前海又迎来“化学变化”。

之所以称为“化学变化”,是因为这些举措将重构前海在多个重要领域事项的审批流程,“行政区+经济区”不再是简单的“1+1=2”,而是破除了利益藩篱与行政壁垒,实现“1+1>2”的效果。前海的政务服务也将更为全面、高效,营商环境更具吸引力。

“来回路程比以前节省了一个多小时,办事效率也明显提升。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注册地址托管、银行开户,整个营业厅实现了一条龙服务。”在前海e站通政务服务中心,宝安某物流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如今,国家、省市授权前海实施的所有事项均可在前海e站通实现“一窗通办”,服务可及性、便利度大大提升。同时,一批“前海政务e小站”的落地,使智慧政务服务覆盖“大前海”五大片区;“前海港澳e站通”深入香港、澳门提供259项跨境便利政务服务,预计可辐射超100万港澳居民,港澳投资者实现“足不出港澳”开办前海企业。

2022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向全国推广18条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其中7条为中央驻深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在前海率先试点、争取突破,由此形成了一批惠及全国的“前海经验”。

仅今年,前海就新推出了创新成果40项、累计805项,累计全国复制推广78项。中山大学“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前海以综合90.87分蝉联榜首。

“前海+1”:从深港互联互通,到港人港企“北上”首选地

这一“化学变化”在金融领域的落地推进更加明显。

8月1日,前海嘉里中心多了一位香港“房客”。全国首家拥有“双牌照”的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正式开门迎客。

大新银行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王祖兴说,分行选址在前海,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前海不断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尤其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使跨境金融创新得以实践,为该行拓展跨境金融业务提供极具吸引力的经营环境。

此前,全国首家港资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公募基金公司、合资证券公司以及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陆续在前海开业。

去年9月,《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十八条措施》发布;今年2月,《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印发,深港金融合作有了更坚实的政策基础。

“我们将依托前海跨境金融优势,充分发挥‘双牌照’的协同效应,加倍重视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业务发展,继续优化跨境服务质量和产品组合。”王祖兴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前海自由贸易账户(FT)跨境收支规模超5048亿元,与香港发生的跨境收支占比82.1%。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2021年10月启用至今,已招引汇丰集团、瑞银集团等315家金融机构,82家是港资、外资。

“下一步,深港两地金融合作将继续落实到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配套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建立,促进金融创新与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相结合。”安永华南区金融服务主管合伙人张秉贤认为,深港两地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将极大提升大湾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从香港“北上”的不仅是金融机构,还有全链条配套支持的港青“北上”发展。

“我们团队基本是‘90后’,5月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看场地,6月就正式入驻,从考察到最终落地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29岁的港青陈司诺告诉记者,其创业项目“闻歌科技”定位为基于Web3.0和虚拟人技术的元宇宙公司,落地场景包括文旅、教育、智慧展厅等。

根据《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闻歌科技可享受50%的租金优惠,团队成员的人才房申请也提上日程。

截至目前,前海梦工场系列空间面积约36万平方米,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超560家。近期,梦工场南区项目完成施工总承包招标,正式迈入建设阶段,将于2026年竣工交付。这也意味着,港澳青年在前海创新创业的舞台将变得更加宽广。

“前海+1”:现代服务业融合实体经济,提升发展能级

现代服务业是规则和标准的集合体。相关研究表明,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39.6%。以现代服务业见长的前海,正在科技产业方面寻求“弯道超车”,涌现出思谋科技、影石创新等一批优质的科技型企业。

“深圳提出培育‘20+8’产业集群,这和我们‘投早、投小、投硬’的投资理念完全契合。入驻前海两年来,我们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了6家科技型企业,集中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一村淞灵创投副总经理郑雯文向记者介绍。

2013年成立、2021年落地前海,一村淞灵创投瞄准硬科技赛道,已投一清创新、松果体机器人等上百个项目,七成以上为深圳本地项目。去年11月,一村淞灵创投取得QFLP资质,目前正申请QDIE资质,旨在构建资金“引进来”、项目“走出去”的双向通道,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及“出海”赋能。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前海方案》的精神内核就是实现“港澳服务+内地产业”的高效融合,一方面对内地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给予国际化的规制引导,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实现企业“出海”的标准生态建设。

“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市场营销,对海外业务的布局要求公司吸引来自全球的高端人才,前海则具有显著的国际人才优势。”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陈永强对记者表示。他所在的影石创新位于前海宝中片区,去年营收超20亿元,境外销售占比近七成,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稍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广东调研,位于前海嘉里中心的思谋科技是其中一站。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创办思谋科技,18个月内便完成了四轮融资,成为智能制造领域最快跻身独角兽行列的科技企业。目前,思谋科技在香港、深圳分别设有研发中心,其中深圳团队近300人。

目前,前海已拥有2202家国高和创新企业,集聚企业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达1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7家,独角兽企业12家。

6月底,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十一等9位知名学者与香港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为云、思谋科技、影石创新等28家机构在深圳前海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颠覆性技术创新联盟”,成为《前海方案》重点任务“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一次全新探索。

“‘扩区’后的前海拥有丰富的产业业态,大大提升前海发展能级的同时,也将弥补香港在科技研发、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不足,助推港方产业链与价值链能级可持续提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表示。

责任编辑:辛继召、孙超逸

记者:陈思琦、曹媛、周妙妙

美术编辑:林璜、黎旭廷

运营:赖全灵  蔡婷燕

(作者:陈思琦,曹媛,周妙妙 编辑:孙超逸)

陈思琦

记者

立足深圳,关注科创、区域产业、教育等话题,欢迎交流。VX:sukichen1723

曹媛

21报系深圳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聚焦深圳。欢迎交流爆料哇!VX:clytie158106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