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37万亿元,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行,有贷款余额客户数4115.12万户,重点领域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离不开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离不开各类各级金融管理部门的部署引领,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落实。而《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对下一步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此普惠金融十年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地监管局相关领导、金融机构相关领导和普惠金融领域资深学者进行专访,第一期专访嘉宾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肖。
李明肖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银行业保险业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政策要求,全辖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供给结构不断优化,风险总体可控,工作质效显著提升,并逐渐形成了“监管引领发展、科技赋能增效、专项行动发力”三重特色。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李明肖表示,面向未来,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积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打通金融服务供给的卡点、堵点,持续优化供给结构,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主体和社会大众更新变化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李明肖认为,面对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数字化、专业化、协同化等特点,监管部门将着眼于持续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的质量,不断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助力企业获得信贷,引导规范线上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无贷户、个体工商户、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重点领域主体的支持力度。
李明肖,受访者供图
普惠金融工作逐渐形成三重特色
《21世纪》:目前北京市小微企业发展和普惠金融服务整体情况如何,普惠金融服务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李明肖:目前,北京地区共有两百余万户活跃的市场主体,其中绝大部分为小微企业,他们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享受者,更是普惠金融发展的见证者。
近年来,北京银行业保险业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政策要求,全辖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信贷计划,涉农贷款余额增长显著,普惠金融监管指标整体达标情况良好;信贷供给结构不断优化,首贷、续贷、循环贷等重点领域业务持续拓展,信用贷、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普惠金融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综合融资成本持续降低。北京普惠金融工作质效显著提升,并逐渐形成了“监管引领发展、科技赋能增效、专项行动发力”三重特色。
监管引领让普惠金融工作有目标。近年来,北京局党委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从“宏观”到“微观”指导金融机构做好相关工作。结合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及金融需求,及时部署普惠金融服务工作,利用各类通报、座谈、展会加大惠企政策督导宣讲力度。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一把手”主抓小微金融服务工作,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不断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量。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工作部署,北京局于年初印发关于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年度监管文件,要求辖内金融机构持续做好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及保险保障服务,精准对接重点领域小微企业主体,对辖内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开展情况进行逐家分析、逐月监测、逐季通报,根据金融机构具体情况对其普惠金融业务进行个性化指导。此外,北京局积极联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融资纾困直通车”机制,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注意收集企业融资诉求并引导银行积极对接,推动金融机构普惠常态业务效率提升。
科技赋能让普惠金融服务更高效。“让企业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腿”是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目标。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要求,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北京局指导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建立全国首个省级银政数据共享平台,并升级为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下称“金综网”)。金综网广泛对接政府部门数据,引导银行专线接入,打通了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间的数据“大动脉”,有力推动政务数据应用于金融机构获客、审批、风控等业务环节。同时,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拿”,充分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目前,金综网已与13个政府部门实现政务数据共享,覆盖金融服务网点4100余个,累计服务小微企业886万家次。北京局还指导银行机构建设内部不动产登记专网系统,实现在线办理不动产抵押、解押登记60万余次,配套设置不动产综合服务网点,在受理贷款申请时,将贷款资料和抵押、信息核验等资料一并签署,客户只需到银行一次即可完成贷款申请,贷款审批时间由数十天大幅压缩至1-2个工作日。
专项行动让普惠金融覆盖更精确。破除“首贷难”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次提出做好首贷户金融服务的工作要求。北京局高度重视,靠前部署,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印发《北京市小微企业首贷户专项拓展方案》,推动银行首贷业务增量扩面。2022年以来,北京局创新对接形式,联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商务消费、工业信息化等部门,收集相关经营主体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利用大数据建模筛选出满足一定条件的潜在首贷户企业名单,分批推送至辖内银行。目前共计推送企业近2.5万户,综合触达率近85%。此外,北京局还联动北京市财政部门、中小企业发展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加大资金补贴支持力度,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2022年5月,联合市经信局共同出台首贷贴息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首贷户给予贷款20%-40%的贴息和担保费用补助,支持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已为近万家次企业提供贴息支持超过5700万元,真正做到“让利于企”。2023年,北京局又联动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首贷贴息及担保费用补贴流程,争取更高额度财政资金支持,提高贴息比例,变“按笔补贴”为“按户补贴”、变“事后审批”为“见贷即贴”,有效推动贴息直达企业。
引导机构坚持普惠金融长期主义
《21世纪》:回顾过去十年,北京市普惠金融服务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这对未来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有哪些启示?
李明肖:练好内功,才能站稳脚跟。十年来,北京局引导首都银行业保险业坚持普惠金融长期主义,发扬工匠精神,持续建设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一是深化架构改革,完善业务流程。重点破除普惠金融业务开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兼顾效率与安全,督导行业构建契合机构发展战略、符合经营实际的利率风险定价、高效审批等机制流程。
二是培育专业团队,加强人员保障。督导机构为普惠金融条线配足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行家里手。引导行业优化绩效考评,完善尽职免责机制,进一步激发信贷人员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积极性。
三是鼓励错位竞争,形成服务梯队。要求大中型银行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探索普惠金融数字化运营,重点拓展首贷户。指导城商行和民营银行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深耕本地客群,陪伴市场主体成长。引导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小额分散原则,专注贷款主业、专注服务当地、专注服务“三农”。
四是坚守普惠理念,避免目标迷失。积极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树立“做真普惠”“真做普惠”理念,避免盲目追求指标快速增长、过度依赖第三方机构而成为资金通道的短视行为。鼓励行业契合市场主体真实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服务,防止偏离金融服务普惠性的发展初衷。
目前,北京辖内中资商业银行已基本设立架构科学、功能齐全的普惠金融专门部门,建立并持续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和不良容忍度机制,培养出了一批熟悉小微企业业务需求及普惠金融业务特点的优秀信贷人员,有力推动首都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为小微企业成长壮大保驾护航。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北京地区全金融机构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是十年前的四倍有余;小微企业贷款户数77.42万户,十年前这一数据尚不足12万户,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大大扩展。同时,北京地区小微企业不良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收益率逐年下降,6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收益率更是始终处于全国最低之列。北京“获得信贷”排名大幅提升,2020年已跃居全国前列。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面向未来,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积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打通金融服务供给的卡点、堵点,持续优化供给结构,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主体和社会大众更新变化的金融需求。监管引领下的金融行业将发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精神,下大力气、花真功夫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做小微企业成长的陪伴者、指引者、保护者,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推动打造首都政银企互通制高点
《21世纪》:北京积极创新普惠金融机制,在全国首创了“贷款服务中心”。请问为何有这个创新?目前贷款服务中心成效如何,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的规划?
李明肖:2020年4月,北京局联合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建成全国首家首贷服务中心——“北京市首贷服务中心”。2021年以来,为积极落实原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小微企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北京局积极联动地方政府部门,探索完善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功能,引入创业担保贷款办理功能,升级建成“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通过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开设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一站式办理。通过集成政策、服务、信息资源,贷款服务中心在银行原有网点之外为小微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快捷通道,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一项优化升级,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的“新招”“实招”。
贷款服务中心汇聚更多选择。作为北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重要项目,贷款服务中心已成为监管引领、政府推动、银行担当共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贷款服务中心已进驻银行22家,融资担保机构16家,小额贷款机构、商业保理机构、融资租赁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各1家,汇聚信贷产品170余项,通过采用集中办公、统一受理模式,企业可实现“货比三家”,享受定制化融资方案。同时,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贷款服务中心发展,市财政部门针对贷款服务中心业务出台了多项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费用补贴等财政支持政策,惠及贷款服务中心各类业务,有效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贷款服务中心提供更好服务。成立初期,北京市金融数据专区就成功落地中心,通过政务信息流通共享,帮助银企双方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对接效率。目前,金融数据专区已累计汇聚企业注册登记、纳税、社保等3158项、20.3亿条政务数据,有效提升了入驻银行信贷业务办理效率。为进一步激励入驻银行提升服务质量,北京局出台中心入驻银行考核办法,将贷款服务中心入驻服务效果纳入辖内商业银行年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持续营造入驻银行“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此外,北京局还派驻专人驻点督导运营,加强日常窗口指导,面向入驻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财政补贴办理等业务专题培训,帮助提升普惠金融工作能力和效率。
贷款服务中心集成更多便利。2022年,贷款服务中心启动企业线上融资运营渠道,实现融资诉求和资格认定材料“一口进”、融资结果“一口出”功能,有力促进获得信贷“一件事”线上场景化建设的高效完成。创设“畅融工程”“信贷易融”等银企对接品牌,组织百余场银企对接活动,多家企业由此获得信贷支持。在“引进来”的同时,监管部门、政府部门还积极组织贷款服务中心入驻机构“走出去”,多次组织入驻银行赴科技园区宣讲,送金融产品、优惠政策上门,有效提高贷款服务中心知名度,促进上门咨询、办理业务的企业数量持续提升。
贷款服务中心建设有效带动了全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贷款服务中心累计完成贷款审批6.95万笔,涉及金额2862.95亿元;北京地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8万亿元,三年累计增长率达41.83%;贷款余额户数为77.42万户,三年累计增加43.68万户,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的目标。
下一步,北京局将进一步联动市政府相关组成部门优化贷款服务中心建设,深化打造“畅融工程”“信贷易融”银企对接品牌,探索更加多元化的银企对接活动,督导入驻银行引入条件更优、价格更低、审批更快的信贷产品,争取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真正推动贷款服务中心成为首都政银企互通的制高点。
科技信贷服务实现增量扩面降本
《21世纪》: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近年来国家不断引导优化金融机构加强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企业方面有哪些成效,支持方式方面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李明肖:科技创新乃国之大者。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国家科技创新的整体布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着力引领下,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将科创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近三年来,在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等党中央重大政策推动下,科技金融业务更被各机构视为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愈发受到重视程度。2023年上半年,北京地区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20%,是辖内全部商业银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2倍有余。存量客户数同比增长42.28%,贷款平均利率同比降低0.34个百分点,科技信贷服务实现增量扩面降本。此外,辖内保险公司也积极推动产品优化升级,拓展保险服务覆盖面,在首台(套)保险、新材料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新型科技保险试点方面均举得积极进展,有效助力构建首都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在提升服务质效方面,北京局联合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组合政策,鼓励银行针对科创企业建立差异化的管理机制,打造专业的科创金融管理团队、建立专门的审批制度、完善专门的考核机制,持续鼓励辖内机构降低对科创金融业务利润类、不良类的考核指标权重,细化尽职免责要求,切实激发服务科创企业的动力。
在夯实科创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北京局联合海淀区政府成立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充分依托中关村优质科创企业资源,叠加入驻机构示范效应,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优化科创金融服务,实现特色机制、丰富数据、专业机构、优质企业的“四个汇聚”,成功打造科创金融优质服务的示范样本。同时,协同北京市有关部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助推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实现稳健增长。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北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54.02亿元,同比增长68.31%。
在精准助力银企对接方面,北京局积极贯彻落实总局“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有关工作安排,联动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建立名单共享机制,汇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等名单,督导银行主动发力,及时对接,压实主体责任,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的理念,提升服务能力。
今年,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出炉,这对首都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局将继续担当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不断引领辖内金融机构加快战略转型、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尽快将试验区的相关政策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服务成果。
努力构建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
《21世纪》:北京是金融机构聚集地,请问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同时还有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
李明肖:近年来,北京地区金融行业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从明确定位、开发产品、拓展渠道等方面全面发力,形成了首都普惠金融的亮眼名片。
例如,北京银行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定位目标,强化特色业务服务质效,持续深化“专精特新第一行”品牌建设,推动文创专营支行升级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资源客户优势。北京农商银行积极支持京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惠农快贷、优农快贷、乡村旅游贷款等产品为抓手,精准对接乡村旅游及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融资需求。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以“云税贷”“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等产品为抓手,增加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并依托“善担贷”加强与北京市重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沟通对接,丰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积极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保险增信,十年来累计为765家企业提供保险增信支持,助力企业获得贷款32亿元。
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普惠金融工作面临一定新的挑战。一是风险不确定性因素上升,各机构统筹业务发展与安全的压力有所加大。二是市场需求更新迭代加快。普惠金融群体分布持续调整,金融服务需求也在更新变化,对当前银行业保险业产品服务的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政策传导和落地精准度要求更高。为应对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需求,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政策工具和监管要求的节奏更为密集,将政策有效向市场传导、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
未来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打通金融服务供给的卡点、堵点,平衡好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安全这几对关系,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主体和社会大众更新变化的金融需求。
《21世纪》:在政策引导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下,近几年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有没有”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未来应更加聚焦“好不好”,你认为在这种转变下相关政策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该做哪些转变?
李明肖:毋庸置疑,“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体现出数字化、专业化、协同化等特点。未来,监管部门将着眼于持续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的质量,不断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助力企业获得信贷,引导规范线上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无贷户、个体工商户、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重点领域主体的支持力度。
为完成上述目标,各金融机构还要继续深化对普惠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理解认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各机构要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探索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持续加大普惠金融领域科技投入,加快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同时,要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前瞻性。要加强内外多方联动,充分利用业务数据、政务数据等信息,进一步破除信贷壁垒。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对普惠金融工作的总结分析和宣传引导,梳理经验做法,增强社会对普惠金融工作的感知度、认知度。
(作者:李愿 编辑:周炎炎)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