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合作局局长王玮:中国确保粮食安全和减贫成功实践为世界提供丰富发展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 舒晓婷 北京报道
2023-09-12 05:00

9月12日是联合国南南合作日。南南合作对于国际合作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何重要性?中国在南南合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中国与农发基金围绕南南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中国的减贫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经验借鉴?

围绕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对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合作局局长、总裁特别顾问王玮进行了专访。

王玮。资料图

解决饥饿问题需要依托长期发展性投资

《21世纪》:9月12日是联合国南南合作日。请问,您怎么看待南南合作的重要性与意义?

王玮:当前,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和重塑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平台,使其能够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以更有效地实现包括“零饥饿”目标在内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不同发展中国家具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同时又面临着相似的发展难题与挑战。通过强调平等、尊重和相互合作的原则,南南合作可以促使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和需求进行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性,并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南南合作有助于加速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国际社会。南南合作是南北合作的重要补充,也是南方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和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

《21世纪》: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审议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括“零饥饿”、无贫穷等具体目标。从目前形势来看,您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面临哪些挑战?有何建议?

王玮:2022年,世界有超过7.8亿人口生活在饥饿之中,即全球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人忍受着饥饿;特别是农村人口和弱势群体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安全挑战。

饥饿问题不仅关乎粮食产量问题,还涉及到人们能否获得充足、多样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不断上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地缘冲突与地区不稳定、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等,都是造成饥饿和粮食不安全的原因,而贫困和不平等是饥饿问题的深层次的根源。

解决饥饿问题要求加大对小农户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因为他们生产着全球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量的70%。同时,需要关注食品的营养价值,而不仅仅是数量。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长期发展性投资,为农村人口提供可持续的生计,为农村地区创造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促进农业粮食体系转型。

南南与三方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互信

《21世纪》:长期以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发基金)一直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请介绍一下农发基金在帮助减贫和农业发展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王玮: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粮食和能源危机后,农发基金应需而生。发展至今,农发基金已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专门投资于农业发展、农村减贫和粮食体系的国际金融组织和联合国专门机构。

农发基金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和赠款,支持有助于农业包容性发展的国别和区域性项目,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体系转型。

自2019年至2021年,农发基金的投资项目使多达7700万人提高了收入,使6200多万人提高了生产能力,使超过6400万人获得了市场准入,使约3800万人提高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农发基金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法。农发基金以农村小型生产者、妇女、青年、土著人群等弱势群体为合作伙伴和支持对象,结合农业、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干预,综合治理农村问题和粮食问题。

《21世纪》:农发基金与中国合作超40年。双方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玮:农发基金和中国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不仅是农发基金的主要受援国,更是其重要的股东国、捐资国和发展经验提供国。

在过去40年中,农发基金与中国发展成为全方位合作伙伴,在消除农村贫困、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转型发展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推动南南与三方合作的广泛、务实开展,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018年,中国提供1000万美元,在农发基金设立了首个专注于促进南南与三方合作的基金。截至2023年年初,专项基金已经投资了724万美元,支持了16个赠款项目,项目遍及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

专项基金资助的项目提炼、汇集南方国家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方法,试点和推广创新性的农村解决方案,围绕农业价值链建立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和伙伴关系。迄今,这些项目推广了100多项农业技术,开发总结了近150项知识产品/成功案例,动员了200多名农业领域专家参与其中,撬动了713万美元的社会资金,使发展中国家的16000名小农直接受益,更有接近60000名农民间接受益。

专项基金的初步成效表明,南南与三方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互信,缔结新的伙伴关系,是促进知识分享、资源互助、共同发展的重要工具。

《21世纪》:您认为中国与农发基金进一步合作的空间和方向是什么?对未来专项基金的用途与成效有何期待?

王玮:中国与农发基金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未来,中国和农发基金一定会围绕南南与三方合作,进一步协同增效。

一方面,推动南南与三方合作融入农发基金的战略框架、业务模式和国别规划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技术,通过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帮助南方国家更多、更经济地获取它们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专业知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南南及三方合作专项基金,将中国在农村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技术和良好实践更加系统地、有效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在全球公共产品领域创造更多正面溢出效益。

我们将在总结专项基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政府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等的实施,在减贫、粮食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数字连接等方面,深耕南南合作。

下一步,专项基金将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是补充传统发展合作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专项基金的第二个执行期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期限高度重合。基金将以援助项目为载体,充分考虑受援国国情和其自主选择的发展路径,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有发展成效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二是立足中国经验,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务实合作。基金项目设计中将更多地介绍和推广中国农村转型和乡村振兴的良好实践,并通过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在生产技术改良、气候智慧型农业、节水灌溉、农村金融、粮食产后减损、农产品电商等方面开展更多知识培训与技术服务。同时,将中国的造血式扶贫、科技扶贫、企业加农户等成功的减贫经验运用到合作项目中。

三是发挥种子基金的作用,在农发基金、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伙伴中推广南南合作的理念与实践。专项基金将在项目、政策、区域、全球等不同层面,在融资、机制、模式、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向国际社会各界展示南南合作的潜力和前景。

中国减贫实践为世界提供丰富样本

《21世纪》:从不同时间阶段来衡量,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南南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王玮:过去的70年间,中国一直是南南合作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自身财力紧张、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对外开展南南合作,提供经济技术援助。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转变为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包括技术转移与知识共享、人才培训与教育、经济合作与投资、灾害救援和人道援助等。

中国在南南合作中倡导尊重受援国意愿和主导权、平等互利,以及合作方式的灵活多样和“因地制宜”,推进了南南合作的迅速发展,并使之成为南北合作的有效补充。

《21世纪》:2021年,中国宣布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减贫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何借鉴价值?

王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与全面脱贫,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粮食安全获得了可靠保障。

中国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减贫方面的成功实践,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和样本。

在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的做法,包括积极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等,有望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进行推广。

在减贫方面,中国的减贫经验,包括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精准扶贫、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作者:舒晓婷 编辑:李莹亮)

舒晓婷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

长期关注美股、拉美央行、农产品贸易,欢迎交流。(微信号:shuxiaotian1969;邮箱:shuxiaoting01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