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要素高效“摆渡”,河套合作区如何“过河”

深圳观察吴治聪 2023-09-15 16:25

深圳将和香港乃至国际最先进的科研政策规则对接。

文/南财智库研究员 吴治聪

创新型城市之所以得到发展,其原因在于从合作创新中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由香港与深圳两个园区组成,分别位于深圳河两岸,是目前唯一一块深港地理相连的合作区,由两地共同开发、建设和管理。

8月29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公布,推出30条具体举措,强调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香港有前期科研优势,而深圳及内地有市场、供应链等多元优势,双方可协同发展。《规划》出台后,河套地区将有各种配套来支持深港之间科技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根据《规划》,“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是河套合作区的定位之一,这意味着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圳将和香港乃至国际最先进的科研政策规则对接。

技术过“河”,知识溢出造就创新中心形成

城市促进了知识溢出以及不同创新者之间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并因此成为创新的中心。

纵观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一流湾区,无一不具备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特点。

从湾区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如今,创新经济是继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后又一新发展阶段。

这四个阶段也是人口、产业、贸易、金融、信息等资源不断汇集的过程。

历经六年的发展,河套吸引了7个世界500强研发中心,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0个香港高校科研机构,21项“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8家深港独角兽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

随着《规划》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目标、范围、内容在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的三个重大合作平台(横琴、前海、南沙)相比,河套面积最小,定位也最为鲜明。

河套合作区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是目前在大湾区内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

从物理空间来看,河套合作区横跨深圳河两岸形成“一区两园”的格局,分别由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和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组成。

2017年以来,深港双方都致力于探索灵活高效、风险可控的跨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让技术要素流畅地跨过深圳河。

2021年,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试点单位。

由此可见,河套合作区实行的简化科研样本、实验试剂和遗传资源出入境试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推动了两地科创资源的便捷流动。

《规划》出台后,外界普遍认为,技术要素将在两地流通得更为顺畅,深港合作的步伐也会更加紧密。

9月7日上午,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举行2023年新引进项目集中签约暨新落成项目集中入驻活动集中发布了75项科技创新成果。

例如: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CAISA;全国首台“发射电子束光刻机”样机;全国首台自主研制7T磁共振成像系统;全国首个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

《规划》强调,深圳园区要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其中就包括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在此背景下,技术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将有助于河套形成创新中心,且与粤港澳大湾区一起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人才过“河”,优质的环境助力创新创业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动力源,其中,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会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速度和方向。

当前,香港与深圳正在高效协同,让河套合作区在“一国两制”下更好发挥“一区两园”的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大湾区构建国际创新人才港。

从河套合作区的香港园区画一条直线到深圳园区,直线中每平方公里就有38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

河套合作区不仅拥有的两大口岸三大通道,还有“1+1”深港双重人才政策等优势,能为香港青年北上“追梦”提供了舒心的创新创业条件。

从软环境来看,《规划》出台前,深圳就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

例如:2022年7月,深圳就曾发布过“联合政策包”、“青年实习就业创新资助计划”、“技术攻关产业化创新若干措施”,在人、财、物及配套方面实现深港对于创新全链条的协同支持,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可以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

从硬环境来看,河套深圳园区正加速推进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的改建工作。

河套深圳园区通过“租、购、改、建”四策并举充分释放优质科研空间,建成10个专业园区,整备8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研空间将陆续投入使用。

横琴合作区的实践,为河套合作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横琴合作区实施范围为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并根据全岛客观现实情况,进行分区分类施策管理。

河套的两个园区分别位于深圳和香港,拥有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关税区、两种货币体系、两种法律制度。

在“一园两区”的河套合作区,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是优势,同时也十分考验双体系并行以及两种体制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

《规划》出台后,把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变为供科研人员便利进出的人才通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河套合作区内,针对需要频繁往返深港两地的人员采取“白名单”管理,是利用特殊的管理方法来确保这两种体系并行的具体表现之一。

此外,高质量教育人力资本结构能够对技术转型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目前,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都已经在深圳园区建立了研究机构,孵化了一批香港背景的科技企业,并产生了一些科研成果。

产业链引领人才链,人才链支撑产业链。

在河套,两地人才可以频繁流动于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让产业协同更深入,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技术商业化和创新扩散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效。

资金过“河”,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创领域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

由于香港属于离岸市场制度体系,有别于内地的人民币在岸市场体系,两地在解决内外循环的衔接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四大重要平台的主要作用之一在于“衔接”,让两套体系可以同时在合作区内并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高地,深圳与香港在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演绎了众多精彩的“双城故事”,金融合作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深港两地已经形成了以深港账户通、汇款通、融资通、贸易通、金融服务通、跨境理财通“六通”为代表的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

以前海为例,“前海金融30条”以制度创新去推进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要素更好地优化配置。

通过提供更加灵活的金融创新和开放政策,前海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进驻,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创业投资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的“助推器”,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本引擎。金融支持政策能够为河套合作区的企业、机构集聚各类资源,多项业务落地提速,提升了企业效益。

《规划》发布后,河套不断推进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水平。

9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正式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汇通”试点业务操作指引》。

河套“科汇通”将为区内科研机构跨境调拨科研资金提供新路径,为深港两地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科技产业协作提供有力支撑。

河套“科汇通”试点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境外科研开办资金直接汇入区内外资非企业科研机构,区内科研机构可直接在深圳辖内银行,便捷办理外汇登记、汇款、变更、注销等各项外汇业务等。

9月7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就《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暂行)》(简称《QFLP试点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修订也是在前海、河套相关政策基础上,进一步赋能两个国家级平台QFLP试点。

具体来看,在《河套规划》政策支持之下,《QFLP试点办法》提出,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参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依法授权后可在合作区内协调推进试点工作。

同时,《QFLP试点办法》还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在河套共同设立试点基金,打造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创投基金集聚地。

9月8日,“深圳创投日”走进深圳河套。现场发布了河套配套服务基金群,以及金融机构支持河套合作区建设战略,据悉,金融业为河套合作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达2000亿元。

如今,外界将河套合作区称为深港之间的一个“特区中的特区”。

在河套合作区内,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制度,有利于香港发挥金融、基础科研等领域的优势,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互补互利,合力推动开放创新,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治聪 编辑:孙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