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9月15日,14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在我国经济处于回升接力的关键时刻,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下调政策利率适当其时,体现笃定不移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货币政策仍有调整空间,金融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
此次全面降准,是继3月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之后,年内第二次实施降准。央行在6月和8月两次降息、全面优化住房信贷政策等大招之后,短期内再次实施全面降准,显示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坚决有力,精心呵护市场流动性。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降准落地实施时间非常之快,超出预期。此前,一般在降准决定宣布之后10天左右才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如3月17日央行宣布降准,但正式落地实施是3月27日。而此次是9月14日宣布,一天后9月15日立即实施。
但此次降准,仍在意料之中,符合市场期待。从全球看,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带来叠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从我国看,国内经济运行面临预期转弱和需求不足等问题。尽管8月金融数据超预期回升,表明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激发,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有所稳固,但目前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企业融资需求的可持续性以及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都有待提振。总体而言,经济仍在筑底之中,政策仍需继续发力。因此,宏观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由于过去三年我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从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看物价也处于较低水平,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大,有条件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降准之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确有一定下降空间。
降准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降准时间点看,此次降准在9月中旬实施,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精心选择,具有现实必要性。8月下旬以来,市场流动性在地方债发行、税期高峰、监管考核等因素影响之下,明显加大,货币市场利率呈现上行态势。据财政部消息,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资金力争在10月底前使用完毕。地方债发行提速,金融机构认购缴款将抽离大量流动性。每月15日前后通常是缴税高峰,叠加流动性指标等监管考核,银行流动性压力阶段性增大。因此,通过实施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向市场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很有必要。
从重要性看,当前实施全面降准,将起到“一箭三雕”的积极作用。
第一,降准可释放中长期流动性,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预计本次降准,向银行体系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5000亿元,优化银行流动性结构,满足银行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的流动性需求,更好地稳住货币信贷总量。
第二,降准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缓解银行因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等带来息差和利润下滑的压力。本次降准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70亿—80亿元,引导银行保持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持续性,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第三,降准可进一步向市场传递强烈的政策信号。降准是较为直接有力的政策措施,表明央行有决心、有能力运用丰富的政策工具助力实体经济企稳回升,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提振市场主体情绪。
尽管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但并非意味着货币政策“大水漫灌”。此次降准步长仍为0.25个百分点,且不包括已经适用5%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总量适度,力度适中。值得注意的是,9月14日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从2.15%降至1.95%,为2022年9月以来首次下降。今年6月和8月政策利率两轮下降时,14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均未发生变化,此次下降应视为对前两轮其他政策利率下降的补降。今天央行同时开展7天期逆回购和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均与上次持平。因此,预计本月LPR将保持不变。总体而言,两次降准、两次降息的政策效果将脉冲式持续释放,市场流动性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合理充裕。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未来还有一定下调空间。
除了总量工具之外,下一步应进一步发挥好结构性工具作用。目前我国共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个,在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方面,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仍有不小空间。如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工具期限,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继续助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降低失业率;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配合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创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如有需要,还可以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
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协调,更好地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应综合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让各类政策更加协调,协同发力,使政策效用更加明显。特别要运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更精准有力地刺激消费和提振投资,更充分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宏观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作者:董希淼 编辑:洪晓文)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