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奥本海默》:渊深难测是人心
阿茶
近期热映的电影《奥本海默》,是一部描写争议科学家在争议历史事件中使用争议技术的影片,毫无疑问引发了观影热潮与持续的话题度。大导演诺兰筹备数年,《奥本海默》被不少影评人和观众奉为史诗级巨作。其探讨的背景厚度和人性深度毋庸置疑,卡斯阵容也颇为豪华。诺兰所选择的故事切口看似刁钻,却拿捏住了人心之险远胜崇山的世间真实。全片以娴熟的剪辑交迭叙事,呈现出核武悲剧与人生起伏两重风雨,自然紧扣观者心弦。
人总是在冥冥中配合着宿命的安排,奥本海默也不例外。他是科学家中的社交能手与组织奇才,自然有别于“科研宣讲官”与“执着科学派”两类人物,在历史浪潮的助推下,走上了令其后半生饱受争议与痛苦的一条道路。可以说,奥本海默的人生颇似《红楼梦》中所言“禀正邪两赋”而来之人,似乎生来就注定跌宕起伏、不甘平凡。奥本海默的晚年在反思中度过,他反思核技术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思考自己当初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是真如政客所言终结战争,还是引发了新的人类战争?正如他本人说过的那样:这个世界不再如往昔,少数人欢笑,少数人哭泣,大多数沉默。
对于或已变成人间“死神”这件事,奥本海默充满无奈与痛苦。讽刺的是,现实中他所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鲜花掌声和与之相伴的安全质疑。或许再给奥本海默一次选择,以其禀赋与个性,恐怕仍然会选择加入并领导“曼哈顿计划”,并坚定地按下那个本不属于科学家认知范围的按钮,最终仍旧因核武军备所筑起的另一座高墙,被审问、被质疑、被否定。
奥本海默所加入的隐秘计划,引发了太平洋另一边无数人的无尽痛苦,也触发了非黑即白的世界对立。令奥本海默没有想到的是,最终造成他接受地狱般安全审讯的背后推手,竟然是自己从未留意之处。因数件琐事对奥本海默心生怨妒而密织罗网的共济同僚斯特劳斯,虽技不如人,却早已参透世事人情。在斯氏看来,奥本海默这样的人物,若与“敌对阵营”早有牵连,最能撩拨冷战与后冷战时代人们敏感的心弦。
影片中反复出现雨打池塘、涟漪阵阵的画面,这显然既是描绘核变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又是在提示观众,核武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威力无穷——既是肉体上的摧毁,又是精神上的折磨。看得见的墙也许已经倒塌,看不见的墙仍在所有人心中高筑。斯特劳斯对奥本海默所布下的“天罗地网”,无一不是利用了战后看似平静却风雨不止的世间人心。爱慕奥本海默才华之人,自然可以以“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讥讽斯特劳斯。然而,如果我们放眼更加长程的历史来看,斯特劳斯这样牵强附会、玩弄人心的人物,搅弄风云之时,大众多抱以沉默,甚至追随起哄,欲对所谓“事实真相”一探究竟。但奥本海默这样的奇才,不也在格罗夫斯将军的肯定示意下,说服自己整个计划是终结战争、拯救人类的正途吗?在接受杜鲁门接见后,如梦方醒的奥本海默,不恰是个体的无奈吗?
媒体称奥本海默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恐尚未触及核武军备真相。历史上两声巨响所触发的对立与敏感,至今仍是世界争议不休的巨大原动力。渊深难测者,是斯特劳斯的猜疑之心,是世人的翻覆寸心,更是操控和利用难测之心的欲望。
诺兰对奥本海默接受审讯和核弹爆炸使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意图展现奥氏的内心视角和对立情绪。不过,本片于奥氏无心之处,斯氏留心之所,稍显缺少笔墨。尽管小罗伯特唐尼出演的斯特劳斯一角十分精彩,但仅以自我宣泄的方式,表达对奥本海默的嫉恨,镜头平衡度略显不足。波兰斯基在创作《钢琴师》时曾说,不为斯皮尔曼的逃亡生涯加入任何“噱头”,依然能展现战争的残酷。
诺兰对科技的反思在其以往作品中屡见不鲜。《星际穿越》就是这么一部探讨宇宙与人类、科技与情感的佳作。相比之下,《奥本海默》无疑更擅长用巧妙的切口、多重的叙事和无声的留白为观众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本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令观者充分体会,在杀伤力和影响力巨大的核武面前,人心的敏感难测、人性的残酷复杂同时上演。一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不过是少年侠客的浪漫罢了。
(编辑:杜尚别)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