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肉毒素风口砸20亿投入合成生物 净利首现负增长的华熙生物何去何从?

21新健康朱萍,实习生许晓彤 2023-09-17 10:00

八年前,华熙生物战略性眼光投向肉毒素,但最终并未开花结果,反而踩雷进入国际仲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林昀肖 实习生 许晓彤 北京报道 “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这或许说的就是华熙生物肉毒素布局的故事。八年前,华熙生物战略性眼光投向肉毒素,但最终并未开花结果,反而踩雷进入国际仲裁。近日,华熙生物一纸公告再次公布了其关于控股子公司与Medytox签署终止契约暨投资Medybloom的后续进展,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钜朗与韩国公司Medytox、合资公司华熙美得妥股份有限公司、开曼华熙签署终止契约,这也意味着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发、拓展及销售Medytox生产的特定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等医疗美容产品的合资协议被终止。

华南某整形机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肉毒素有去除皱纹、瘦脸等功效,深受求美者欢迎。据Frost&Sullivan数据,非手术类医美预计2030年将实现6535亿元的市场规模,其中预计肉毒素行业2030年将实现390亿元的销售规模。

“我国目前受审批以及市场教育等影响,肉毒素的市场规模并不大,但参照美国、韩国等国家市场,我国肉毒素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华熙生物等企业要布局的原因之一。”一位肉毒素专家指出,Medytox是韩国最大的肉毒素生成企业之一,但因为各种专利纠纷等无法向华熙生物履行合作,这也打乱了华熙生物在肉毒素上的布局,从而被艾尔建、兰州生物远远甩开。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久前公布的2023年半年报上看,目前华熙生物增长乏力,净利润约为4.25亿元,同比减少10.27%,也是其2019年登陆科创板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对于业绩承压,华熙生物解释称,其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处于调整期。对此,国元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化妆品板块一方面受消费疲软、流量红利趋缓等行业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营管理处于进一步升级阶段,增长承压。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在2023年半年报中,华熙生物提到,已从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发展成为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公司发展目标、业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也曾提到现已在合成生物领域投入了20亿元。

“错失”风口

“肉毒素在医疗美容领域主要是通过阻断引起肌肉收缩过度的神经冲动,使肌肉松弛,降低肌肉张力,从而实现除皱、瘦脸、瘦腿等功能,也使其受到爱美人士的青睐。”上述肉毒素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浙商证券研报也指出,肉毒素主打两个功能,即除皱、瘦脸,俗称“瘦脸针”,为消费者医美入门项目,且具有很强的复购性。

为此,近年来肉毒素市场也在不断地攀升。《2023年中国肉毒素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合规渠道肉毒素市场规模为83亿人民币,预计至2023年中国肉毒素市场将达到97.58亿人民币,2017年-202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6.37%。

华熙生物也看到了肉毒素发展前景,2015年,华熙生物与Medytox约定成立合资公司华熙美得妥,主要目的为在中国内地开发、拓展及销售美得妥生产的特定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及其他医疗美容产品。2020年3月,华熙生物再向华熙美得妥增资1700万港元,用于支持后者的进一步发展。

签约后,美得妥旗下肉毒素产品Meditoxin于2016年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并于2018年在国家药监局申报上市。2019年11月,该产品在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的注册状态一直为审评审批中,无法完成注册手续。

上述肉毒素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华熙生物布局肉毒素市场进展缓慢最大的原因来自Meditoxin。

但作为韩国最早拿到肉毒素许可证、有多款肉毒素产品上市,一度占有韩国40%的Medytox却是频繁“暴雷”。

早在2019年5月,Medytox的无菌生产车间被检测出细菌超标。2020年4月20日,据报道,Medytox旗下的Meditoxin(粉毒)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未经批准的成分,被韩国政府勒令下架,且其肉毒毒素销售执照或将被吊销。2020年6月,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认定,美得妥的肉毒素产品Meditoxin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原液,通过材料造假获得流通许可,违反相关法律,要求其召回和销毁有关产品。

肉毒素进展无果,华熙生物不得不放手,2022年8月2日,华熙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日前已向韩国公司Medytox发出律师函,要求终止/撤销/解除二者之间围绕肉毒素达成的合作协议。

在2023年半年报中,华熙生物披露由于MedytoxInc.无法根据合资协议提供可供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肉毒素产品,因此今年1月旗下钜朗公司向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提起仲裁,初步要求索赔人民币6.42亿。

9月5日,华熙生物公告称,其全资控股子公司“钜朗公司”于9月1日已与另外3家公司——“Medytox”、“开曼华熙”、“华熙美得妥”签署一项《终止契约》,终止了此前签署的《合资协议》和《独家代理协议》。

至此,华熙生物的八年布局终成泡影。但华熙生物曾于2022年8月公告终止与美得妥的合作时表示,“不排除寻求其他肉毒素产品的合作机会”。

不过显然,在时间上华熙生物或将不会再有优势。

在中国内地,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肉毒素产品的管制非常严格,市场准入门槛极高。上述肉毒素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我国肉毒素依据毒麻药品审批,较普通的医疗器械类产品审批流程更长,从立项到获批需八年或更长。“不仅需要突破技术上的难关,还需经历层层审核,确认合格方能上市。”

如从2009年美国艾尔建生产的第一款肉毒素进入中国算起,十三年间国内获批上市的肉毒素产品仍只有四款,分别为艾尔建旗下的保妥适、兰州生物的衡力、Hugel的乐提葆和益普生的吉适,国产肉毒素仅衡力一款产品。

其他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如爱美客在2018年开始布局肉毒素市场,2021年收购韩国肉毒素品牌Hunons25.42%股权。据爱美客在2023年3月28日的投资者调研纪要,“公司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已经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整理注册申报阶段。”

2021年,昊海生科(688366.SH)通过股权投资进入肉毒素和小分子药物领域,目前在医美领域形成“玻尿酸+肉毒素+光电设备”的产品组合布局。

2023年7月6日,复星医药(600196.SH)公告称,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获许可产品RT002(即DaxibotulinumtoxinA型肉毒杆菌毒素)用于治疗成人颈部肌张力障碍的药品注册申请于近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受理。

在谈到华熙生物是否错过当前肉毒素风口时,上述肉毒素专家表示,从现在来看国内肉毒素市场还没有真正的成熟起来,使用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跟国际一样的水平,要想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还有很大的市场。

在国内市场对于肉毒素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某社交媒体平台搜索肉毒素,有大量的科普帖与讨论帖,“打什么品牌的比较好?有没有副作用?价格如何?”等等都是讨论的焦点话题,很多人表示自己打完肉毒素效果非常好“面部的改善立竿见影”,但也有人表示打完针自己“眉毛飞起来、鼻梁变宽、眼皮变窄”。

对此,上述专家也坦言,现阶段消费者对肉毒素的了解还不够,名称中有个“毒”字,就认为这是个毒物。同时为了保证肉毒素好的效果,要对医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培养合格的医生,假如注射在不恰当的位置或者出现其他操作问题就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或者导致副作用的发生。所以要加强科普教育、临床技术教育,才能推动市场。同时假货、水货的泛滥,都是影响国内市场的因素。

“合成生物”能否破题?

布局肉毒素失利,华熙生物近年来一直以玻尿酸原料及其产品在支撑业绩。

但此次中报显示净利润下滑,这是华熙生物自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中报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在“功能性护肤品”板块,其中“润百颜”实现营收6.32亿元,同比下降2.04%;“夸迪”实现营收5.43亿元,同比下降10.10%;“米蓓尔”实现营收2.17亿元,同比下降16.81%;“BM肌活”实现营收3.41亿元,同比下降29.62%。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占比较高。2021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大幅提升,同比增长121.62%,销售费用率近50%。2022年,其销售费用率有所减少,但也高达47.95%。这一年,与华熙生物并称为“医美三剑客”的爱美客和昊海生科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8.4%和31.9%。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10.19%和32.06%。2023年上半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14.2亿元,占营收比重为46%。

华熙生物曾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由于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占公司整体业务收入比重持续加大,同时公司加大品牌建设、渠道构建及关键人才引进等战略性投入,公司费用率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商和医美第一股,华熙生物曾搭着医美消费快速增长的春风,股价一路飙升,在2021年7月,将公司市值做到了1400亿元。然而,方正证券研报显示,当前玻尿酸产品供给端红利期已经结束,市场进入供过于求阶段。由于玻尿酸原料及护肤品业务的增长放缓,华熙生物的股价开始回落,截至目前,其市值已蒸发近千亿。

主营业务的疲软,加大了华熙生物对合成生物的投入。

华熙生物在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已从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发展成为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公司发展目标、业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2022年度报告媒体沟通会上,赵燕强调,华熙生物是一家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是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合成生物”这个词在华熙生物2020年报中仅出现7次,2021年报中出现了59次,2022年报中则高达87次,2023年中报也出现了43次。

早在2018年,华熙生物便开始布局合成生物领域,并组建研发团队,2022年,华熙生物将其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赵燕透露,华熙生物已在中试环节投资了近20亿元,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中试转换平台,已有30条中试生产线投入使用,即将新增30余条。

与此同时,华熙生物还在大量补充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为1.87亿元,同比增长4.04%;研发人员达到813人,同比增长187人,其中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员19人,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也从去年同期的16.85%增至18.83%。

在合成生物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华熙生物与知名院校的研发人员组建5个合成生物研发工作室和1个应用研发工作室。北京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已实现合成生物生产菌种的快速迭代,多个活性物质已完成小试开发并进入中试、功效评价或法规申报阶段。

在今年6月,华熙生物与赋远投资联合成立国内首支合成生物基金。据统计,2022年,国内有超过5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完成融资。近3年内,高瓴、红杉、经纬、峰瑞资本、光速中国等众多头部投资机构几乎全线入场。这也表明在未来合成生物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华熙生物来说,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投入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看好。但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合成生物领域专家表示,合成生物是一门综合的应用科学,培养基、营养液、底盘菌、基因测序等关键生产资料、关键技术也被牢牢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上,从实验室到生产仍有很大一步需要跨越。

(作者:朱萍,实习生许晓彤 编辑:徐旭)

朱萍

高级记者

关注医药大健康领域(上市公司、创新企业), 机械制造、环保等领域。擅长深度调查,开得了挖机。欢迎联系爆料:zhupi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