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山东、贵州报道
“烟台苹果是‘中国果业第一品牌’,我们蓬莱苹果是烟台苹果的‘屋脊’,亩产和价格其他区域一直是追不上我们。”在前往蓬莱苹果主产区的路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万华对记者说道。
“我们没有区域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是寿光最偏远的一个村庄。(但)寿光蔬菜产业化,我们就是一个缩影,2022年我们全村经济总收入已经有1.5亿元。”在山东潍坊寿光市东斟灌村的党建会议室里,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新生介绍道。
“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解决异地扶贫搬迁的农户就业问题,还有是在前端基地指导老百姓参与种植,带动他们增收,这里直接和间接带动8000人就业。”在贵州兴义市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西南州配送分中心,贵州义龙新区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淼对记者说道。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第一大省”,贵州省则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资源禀赋的不同,也让鲁黔两省的乡村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与韵味。但现在,在金融资源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大背景下,日益共通的是,金融“活水”点滴无声,浸润着两省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大省的普通乡村如何走上产业化道路,将烟台苹果、斟灌彩椒送上世界餐桌?发展路基养鱼、精品蔬果、康养产业,黔货又如何走出大山,让农户走上致富道路?近日,记者深入山东、贵州走访调研,探寻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文为系列观察上篇。
平台支撑:烟台苹果、斟灌彩椒的世界周游
“烟台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国果业第一品牌”。中国栽培苹果树龄最长的果树就静静生长在烟台市蓬莱区乌沟苗家村。这棵苹果树树龄已超过130年,依旧枝繁叶茂。
据统计,截至2022年,烟台市苹果种植面积248万亩,产量约632万吨,占山东全省的3/5、全国1/6,同时烟台苹果的出口量已达到60万吨。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170万果农生计。
百年苹果树 杨希/摄
蓬莱作为果品大县,产出着整个烟台质量最高、亩产最高的苹果,因此蓬莱苹果的价格也成为了烟台苹果的“屋脊”。
“我们蓬莱的苹果很漂亮,长得又大又圆又红,口感也好,很脆,含水量很高。”石万华说道:“我们这里精细化管理做得最好的一个果园,平均每年亩产能达到2万斤。目前全蓬莱区苹果的平均亩产在5000至6000斤,正常情况下(果农)每年纯收入应该在1万到2万块钱(一亩)。”
改变传统销售模式
高产量、高质量、大产业,烟台苹果已经形成了集群效应,但困扰传统农业产业的种植缺乏标准化、供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以蓬莱为试点,当地政府联合建设银行,试图解决行业痛点,也意图为同类型农业产业链项目的复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石万华说:“我们政府和建行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帮助蓬莱苹果、烟台苹果打品牌,让我们苹果的名气再上一个台阶;二是金融赋能全产业链发展,包括种植、经销、加工、深加工以及之后的销售,建行给我们搭建了‘烟台苹果’平台。”
据了解,“烟台苹果”平台主要包括苹果大数据平台、苹果物联网平台、苹果交易服务平台,涵盖了苹果收购、供需大厅、交易中心、智能仓储、金融服务、苹果追溯等十大系统。围绕金融服务,该平台将建行普惠金融产品、外汇管理、建信期货、日常结算等嵌入平台,为果农、经销商、冷风库等苹果产业链条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苹果平台产业链 受访者提供
事实上,在传统的苹果销售模式中,每当苹果丰收,由于果农不掌握需求方的信息,只能将苹果储存在冷库,由冷库代售苹果。在这种传统模式中,价格由买方形成,果农只能被动接受。
“烟台苹果”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苹果销售模式,也推动实现了苹果产业链上的“利润再分配”。
中国建设银行蓬莱支行客户经理李佳文(烟台苹果平台专班成员)介绍:“专班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对平台交易模式进行了优化,将果农纳入线上交易链。果农可以发布供应信息,平台直接推送给经销商和销售终端;经销商和销售终端也可以发布需求信息,平台直接推送给果农,让果农和经销商、销售终端直接对接,可有效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果农苹果销售价格,初步实现P2B2C的交易模式。”
果农在冷库分拣苹果 杨希/摄
其实,在苹果产业链上,还存在着大量经销商、冷库甚至农户的融资需求。
经销商大多通过民间借贷融资,但仍资金不足,在苹果收购季只能收购所获订单的一部分,剩余部分则边销售边从冷库中调货,这就导致果农只能在苹果收获季卖掉约1/3的苹果,剩余2/3需存入冷库并由冷库代销,承担价格波动风险、代储费支出和冷库代销抽成。
中国建设银行蓬莱支行客户经理李佳文介绍,经销商在平台达到一定交易量后,可以申请信用类贷款,所得贷款可在平台内支用,用于购买苹果,解决了经销商的融资难题,也一定程度解决了果农“卖果难”问题。
除此之外,建行的涉农信贷产品“裕农快贷”也让农户感受到了切实的便利。相比传统的固定期限贷款,“裕农快贷”可随时还款,减轻农民付息压力。
代永达是蓬莱区新港街道铜井村的苹果种植户,他种植着共80亩苹果树,其中10亩是新品种,其余果树大部分是红富士,还有部分嘎啦、鲁丽。农忙的时候,代永达会雇短工来协助苹果的套袋、摘袋等,这部分工资需要代永达按日支付。“今年我贷了一笔,20万。就手机转账,啥时候有钱我接着再赔上(注:当地方言。意为“还上”),(后边)就不用还利息。”代永达说道。
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烟台苹果”平台并不是建行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首次尝试。在山东寿光,建行系统的首个智慧农业产业链生态场景项目“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正服务着更多农户。
寿光是山东潍坊的县级市,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批发市场,蔬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70%。“当地政府的‘心结’是,寿光蔬菜虽然名声远扬,但多年形成的传统模式根深蒂固,在数字化经营等方面还相对落后,产业链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行山东省分行乡金部总经理荣卫民说道。
多轮论证后,建行和当地政府开启了新的银政合作模式,依托建信金科的开发能力,共同搭建了“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杨希/摄
据建行寿光支行客户经理李超介绍,2020年9月“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总体框架为“1+2+N”。“1”即构建一个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2”即两个系统支撑,包括大数据系统和物联网系统;“N”即部署多个服务应用。通过这“1+2+N”,平台实现了“帮菜农管大棚、帮市场管交易、帮政府管市场”。
“我们的大数据系统,接入当地人口、农企、农村、市场、大棚、农资六大数据库,其中涵盖大棚数据14.55万条,对农企农民精准画像,对蔬菜种植精准定位。物联网系统建立了远程监控、传感和控制系统,实时采集大棚数据信息,监控蔬菜生长环境。”建行寿光支行客户经理李超介绍道。
在政府引导、金融赋能之下,以东斟灌村为代表的乡村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
在东斟灌村,村民开始加大投入,用新一代大棚种植彩椒。新一代种植技术不仅将彩椒送上了世界餐桌,还改变了“新农人”的观念,吸引了一批“棚二代”返乡务农。
“新农人”尹成友(中) 杨希/摄
“帮菜农管大棚”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小喇叭”。通过温度、湿度两要素环境采集终端,农户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实时查看棚内环境,保证蔬菜始终处于最优温湿度环境。
“90后”尹成友是返乡的“新农人”、“棚二代”。尹成友表示,“村里面老百姓都非常乐意用‘小喇叭’。不投资新型自动化设备的老棚,也能在手机上看。温度达到多少,它给我发信息,不用老百姓跑到棚里面去看了。”
据悉,截至目前,“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已部署蔬菜大棚 “小喇叭”1.05万台,累计布放智慧终端交易系统设备400多户,实现蔬菜交易65万笔、交易量6亿斤,采集农业生产数据14.8亿条。
发展新型农业需要资金投入。譬如东斟灌村的一个新型大棚,造价就在100万元左右,是需要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但在实际业务中,许多农户都是征信“白户”,如何科学授信是行业性难题。
荣卫民进一步介绍,针对蔬菜产业链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依托“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行结合自身产品,积极创新,实现了裕农快贷与寿光蔬菜大棚数据库的直连测额,同时创新推出蔬菜产业集群决策树模型授信业务。
据建行寿光支行行长王德泉介绍,截至今年7月末,寿光支行蔬菜产业农户贷款余额14261万元,较年初新增10124万元,当年新增额居山东省分行系统内首位,为1000多户农户解决了资金难题。兴农快贷蔬菜产业集群决策树模型授信模式于今年6月末成功上线,第一批预授信客户共计1.6万户,预授信金额达24亿元,现已触达授信334户,授信金额5951万元,支用金额1390万元。
(作者:杨希 编辑:李玉敏)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