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魏彤 广州报道
进入9月,暑期消费热潮的余温还未褪去,广东又即将迎来国庆中秋假期的节日消费热潮。
这几个月来,广东消费市场回暖显著。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公布数据,1-8月,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万亿元,同比增长5.7%。
广东也显示出一些明显的消费新趋势,从消费发生的地域范围看,跨区域消费明显升温,尤其是港人“北上”消费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消费类型看,随着线下演出市场供需两旺,演艺经济成新引擎。
在受访专家看来,港人“北上”消费走热的原因包括交通便捷、消费性价比提升,也包括广东购物场景、消费硬件设施提升带来对港吸引力增加等;演艺消费数量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释放疫情期间压抑的演艺消费需求,带来了恢复性消费,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是广东着力鼓励的消费形式,广东也在积极搭建相关消费载体和平台。
未来,广东将重点增强区域消费综合承载能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结合当下的消费新趋势,广东将注重促进香港和内地城市“双向消费”趋势延续,也注意强化文化消费内容的供给优化。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发展较快,消费领域的提升也十分明显。同时,广东推出不少促消费的政策,吸引港澳居民来内地消费,香港居民对内地的归属感和亲近感提升,也希望多来内地看一看。”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先庆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有望延续
今年暑期期间内,不少广东网友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自己对香港居民“北上”消费的观察,感受到身边的香港人越来越多。
主要背景是,香港和内地的交往日渐加密。今年1月,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7月,“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带动香港居民赴内地消费的热度持续高涨。根据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8月底公布数据,7月1日至8月30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旅客数量、出入境车辆数量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47.8%和266%,均处于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位。
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数据,7月1日至8月29日,已有超过900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以2022年底香港733.32万的人口来算,今年暑假期间,平均每位香港人入境深圳1.2次。
例如,福田口岸以港澳居民通行为主、出入境客流占比超过60%,今年8月连续3个周六屡屡刷新多项单日出入境客流量最高纪录。
网友“米米05081806”感受到香港和内地往来消费的变化,她2010年左右去深圳时,总会将赴香港购物列入重点行程,十多年后,她感叹深圳成了不少香港人的购物热门目的地,消费趋势反过来了。
随着港元汇率持续走强,“香港赚钱深圳花”的性价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香港居民“北上”消费。有网友晒出两地消费的“价差”,同样一碗日式拉面,在香港需要130多元,在深圳使用消费券后只需要28元,该网友表示,“深圳满大街香港人,饮食购物体验拉满。”
从香港居民在网络上的反馈看,“北上”深圳主要是为了旅游、娱乐放松,也为了购物消费,一些更丰富的购物选择,相对更低的物价,让深圳更具有吸引力。鲍师傅、奈雪的茶等许多年轻的新消费品牌,成为了许多香港人来到深圳的重要“打卡点”,也产生出一波反向代购需求。
香港居民小陈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在深圳购物的体验,从图片上看,他到深圳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包括果汁饮料、青芒和小番茄等,配文是“深圳,多谢你!给我们安心的吃喝休息场所,开心了!”
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华南及华中区研究部主管及董事张晓端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和内地城市通行往来的便捷程度持续提升,例如广深港高铁的顺畅运营推动两地交融越来越深,进一步带动消费。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之后,目前香港和深圳“双向消费”呈恢复态势。
事实上,高铁成为人们往来香港和内地的重要交通方式,也为人们来往两地消费提供了交通支持,从福田站乘坐高铁至香港西九龙站只需14分钟。
福田站值班站长李佳桐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今年年初,广深港线福港段高铁恢复通车以来,从深圳往返香港西九龙站的列车每天超过180列,累计发送跨境旅客808.7万人次,日均发送4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香港和深圳的高铁、地铁网络逐渐覆盖到更多的社区型商业,香港居民不仅去深圳的购物中心,也走进深圳的特色社区,能够增进两地居民相互理解。”张晓端说。
不少便利香港居民深圳消费的利好消息持续公布,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有望继续持续。此前,“金融支持前海30条”提出,探索跨境支付清算新机制,推动内地与香港两地移动支付场景互联互通。
日前,微信香港钱包与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和龙华区近30家商场达成合作,从9月15日至10月15日,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香港旅客内地消费专属奖赏”活动,鼓励港人“北上”消费。
在王先庆看来,港人“北上”消费的意义更多是带动大湾区居民之间的流动,增进相互理解,“跨境支付、消费环境的问题都不太大,重点是制度、文化的亲近感,香港的年轻人愿意来深圳购物,未来也将愿意进一步到内地看一看。”
转化演唱会“流量”打造城市IP
今年以来,国内各种大小型演唱会的“强势回归”,广东演艺消费逐渐火热,尤其广深两地演唱会呈“井喷”,为各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大麦官网获悉,在中秋叠加国庆长假到来之际,薛之谦、张学友、张韶涵等知名歌手分别在广深两地举行巡回演唱会,所有门票均呈现开票即售罄的态势。
《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673.49%。
“演唱会经济的火爆体现了民众文化水平提高,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也是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王先庆认为。
之所以能够举办吸引演唱会在此举办,是因为广东拥有丰富的演艺资源和浓厚的演艺氛围。以广州为例,广州不但拥有非常多的大型演出场馆,包括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广州宝能观致文化中心等,同时,广州也拥有如声音共和、MAO、太空间等小型剧场空间。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和小剧场新空间“一大一小”,分别从两个层面共同发力,推动演出消费以及演出拉动的关联消费显著增长。
两个层面发力的消费载体供应,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选择。
资深livehouse爱好者常女士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主要关注摇滚音乐节和摇滚乐队的livehouse演出。今年,广深两地livehouse的数量和质量与去年相比都有明显增长。宣传和抢票氛围热烈,有知名乐队和音乐人的演出场次时,抢票情况尤其紧张,经常一进入购票平台,票就秒速售空。”
近年来,演出行业跨界融合不断丰富,推动了周边消费的增长和文旅消费的升级,同时,与旅游资源、网络表演、夜间经济、数字产品、商业空间等形成更多元的融合业态,有力地促进消费、拉动经济。
事实上,观众在观看演唱会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交通上,演唱会结束后,观众在演唱会所在地的逗留也带动了夜间消费市场活跃度。线下演出活动,不仅能为举办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为城市发展带来可持续的、积极的影响。
张晓端也表示,演唱会经济其实和城市文旅以及区域品牌IP打造息息相关。但目前来看,广东目前的演唱会更多还是停留在带动周边食宿和演唱会周边产品消费,有足够凝聚力大量带动区域文旅消费的演唱会IP并不多。
“想要大力发展演艺经济,依靠一、两场演唱会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始终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例如西安的大型歌舞表演大唐不夜城,将演出打造成城市拿得出手的大项目。”王先庆表示,“事实上,广州的海心沙也具备举办大型演出的基础,以有影响力的文旅项目带动城市品牌的发展,才能将演唱会一时的‘流量’转化‘留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在常女士看来,广东的演艺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要持续改善,例如便利性方面,广东一些大型演出需要考虑公共出行便利性,可以设置在离高铁站、地铁站较近的场地,便于乐迷出行,也要做好演出前后交通安全保障,例如确保演出结束后合规载客。
“作为乐迷,我们希望广东积极引进知名外国乐队来粤演出,目前,虽然部分国内演出恢复,但国外乐队来粤演出数量和质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一些知名乐队的演出能够明显带动城市的知名度,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常女士说。
从十一长假来看,广东将迎来多场大型演唱会、音乐会,有望进一步拉动广东十一文旅消费提升。
(作者:柳宁馨,魏彤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