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代表团再度访汉背后:24个签约项目聚焦重点赛道,武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3-09-30 16:30

150多年前,坐落于汉口的德国西门子是第一家进入武汉的外资企业。而当下,德国已经成为武汉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产业协作地,西门子由此成为了武汉与德国传承多年经贸往来合作的见证者之一。

9月27日上午,当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商慧杰站在2023德国企业对话武汉合作交流会现场,谈及西门子与武汉长达151年的携手,他谈到的是武汉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智能化改造的提速、完备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武汉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的大力支持。“未来,我们将以本地化完整的价值链和全球资源坚持不懈地推动与武汉的全面务实合作。”商慧杰作出承诺。

9月26日-28日,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铭博率德国企业代表团来到武汉,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走访活动,这也是武汉加强与德国经贸往来合作一次重要的展示。近年来,武汉与德国的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德资企业愿意投资布局武汉。目前,在汉德资企业已超过百家,其中,在汉德资世界500强企业10余家。

德企的加码也成为了武汉加速促外资、扩增量下的一个缩影。随着武汉产业发展动能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并出台一系列促外资政策、营造外资友好环境,更多的外资企业愿意来汉投资布局,在这里寻找拓宽中国市场的新机遇。 

同时,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打造内陆开放“前队”的当下,外资企业的加码也将助力作为排头兵的武汉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德企代表团再次访汉

9月26日,马铭博率德国企业代表团抵达武汉,在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蔡甸区开展了一次深入的走访调研。

这是马铭博第二次来到武汉。据他描述,两年前首次来汉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促使他这次带着人数更多、规格更高的企业代表团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之一。

再次来汉,马铭博感受到了武汉愿与德国展开深入友好合作的热切心情,同时,武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也在走访中给他留下了直观印象。

“武汉的工业、制造业发展十分活跃,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与武汉本土企业共同开发良好的商业模式,建立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合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这次短期的交流,这也是我这次带队来到这里的初衷。”马铭博表示。 

这事实上与武汉构想中汉德合作的图景不谋而合。近年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武汉与德国在经贸、产业、科创、教育、医学、文体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经贸往来持续升温。 

2018年,中国第一列中欧班列从德国汉堡驶入武汉;2019年,武汉明确在蔡甸区建设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2022年9月,武汉作为唯一的中国城市在德国北威州中国节上设展。

而这次德企代表团来汉,是推动汉德两地开创全新合作路径的一次宝贵契机。在交流会现场,武汉市领导作城市推介时提出,未来,德国企业可以与武汉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四个方面的机遇。并承诺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德企在武汉投资兴业、工作生活创造一流的条件。

来自企业的发言者,除了追忆与武汉从投资中结下的情缘外,更多地赞扬了武汉政府为德资企业提供的支持。

荷贝克中国首席执行官杜渺提到,过去三年,公司曾在疫情最严重时依然能够驻厂生产,得益于武汉市政府和区级政府的支持。“武汉还会时常举办德企沙龙活动,领导亲自到厂收集意见,与我们面对面交谈,这是很了不起的举措。”

这次合作交流会现场,武汉共与德资企业签约24个项目,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能源、商贸、文旅、技术研发等产业。通过这些项目,武汉将进一步加强与德国的经贸联系,挖掘更多双赢的机遇。

德企为何青睐武汉?

在现场的推介中,武汉是快速发展的机遇之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战略在这里交汇,6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在此叠加,武汉还在去年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而真正让德资企业青睐武汉、选择武汉的原因则更加务实、多元。

伟巴斯特是一家世界百强汽车零配件德资企业,在2017年选择落户武汉蔡甸区中德国际产业园。伟巴斯特武汉分公司总经理葛凤臣介绍,选择武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武汉政府开放热情的态度和具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其次,武汉深耕汽车工业时期较长,在这里很容易找到上下游配套的企业。同时,武汉位于中国中部,交通发达,在物流运输上能为企业提供很大的便利,提升整个供应流程的效率。此外,武汉高校、人才集聚,拥有各领域、高层次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区位、人才,是众多外资企业一致认为武汉最得天独厚的优势。武汉是中部的枢纽之城,位于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地理中心。武汉交通畅达,阳逻国际港近洋航线直抵日韩东南亚,中欧班列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5个城市,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航空客运货运双枢纽联动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顾露露分析,武汉在历史上便是物流集散地,如今随着国际机场、港口码头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中欧班列的顺利开通运行,已经形成了多式联运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国际物流集散地,京东等众多大型物流平台企业都在武汉建设了相应的国际仓储中心。将这些优势联合起来,将形成武汉和德国企业合作上的重要契机。德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其产品无论是在内地销售,还是发往海外市场,都能得到高效的物流体系支撑,这对于德企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

人才则是德企青睐武汉的另一重要维度。武汉拥有众多高校,13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大学之城、青年之城。这里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4家。近年来,又新建了8家湖北实验室。

当马铭博被问及如何用一个词语形容对武汉最深刻的印象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人才”。“武汉众多优秀的高校培养出许多高科技人才,在武汉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能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撑。”马铭博表示。

包括伟巴斯特、荷贝克、俄美达等众多企业在采访中不约而同的表示,青睐武汉的原因主要在于地理区位、人才资源和产业基础。在这些优势下,更多的德资企业愿意在武汉开展投资布局,甚至将这里作为公司全球化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葛凤臣表示,公司去年10月在武汉设立了中国区第二研发中心,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板块,武汉也是除德国工厂外布局的第二个城市。“武汉的快速发展让落户这里的企业一同搭上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在这里能够拿到更多的订单、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汉德携手实现双赢

德国与武汉更加密切的经贸往来,恰恰证明了武汉的各方面优势正在逐步被全球所看到。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与德国有了“双向奔赴”的基础。

但要实现马铭博构想中的最后一步,即全方位的合作共赢,应从何发力?换言之,武汉能够为在此投资落户的德企提供什么?德资企业加码武汉,又能为武汉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助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是武汉能够为德企投资兴业提供的保障。在葛凤臣的印象中,伟巴斯特落户之初,武汉市级和区级政府周到而高效的服务让他对这座城市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2017年我们来到武汉中德产业园,一眼看中了这块地,觉得这一定是块风水宝地。”葛凤臣笑道。据他回忆,从公司有意向购买土地,到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建完投产,一共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这样大面积的厂房建设来说速度非常快。武汉政府开明的态度和高效的服务,保障了新厂房的建设、导入和投产,同时也为公司节省了很大一部分成本。武汉蔡甸区政府提前向公司讲解了当地的招商引资政策,也为公司在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信心。

“我们在和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对于落地以后项目推进的效率以及投产前期的时间把控,实际上心里是没底的。”中德国际产业园负责人黄黎表示,基于此,园区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全生命周期+帮代办”服务模式、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方式,保障企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开工到建成运营,让企业享受真切的服务。

据了解,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为落户园区的外资企业制定了涵盖落户支持、用地(用房)支持、投资支持、金融支持、高管人才支持等全方位的政策。目前,已有13家德资企业在这里落户,此外,还有美国安道拓、日本电装、韩国三立、芬兰林斯特龙、西班牙科德等国际先进制造业企业130余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中德国际产业园的案例中能够发现,更多投资落户武汉的德资企业均侧重于先进制造业,以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居等新兴赛道。在武汉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当下,这无疑将为武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在伟巴斯特的蓝图中,武汉作为第二研发中心,也是公司从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向新能源赛道拓展的重要基地。“我们在武汉的投资下了很大的手笔、也有很大的决心。我们希望在保持原有汽车天窗等优势业务的基础上,挖掘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优势。对于伟巴斯特而言,落子武汉是非常好的机遇,我们会从这里将更多的产品推向市场。”葛凤臣表示。

与此同时,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打造内陆开放“前队”的目标之下,作为排头兵的武汉,能够通过促外资、扩增量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顾露露表示,武汉加强与德国的合作,能够达成一种双赢的格局。一方面,能够营造武汉国际化的环境、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引进外资不止是资本的流动,一些资源平台也会对接进来,有助于武汉提升外向度。“外资企业的进入,还会对武汉的营商环境形成一种倒逼的机制,让武汉理解怎样的营商环境更便于与外资展开合作,并加以改进,这也是外资企业加码能够为武汉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