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东民营经济新动能:抢滩新产业,数字化破局“小散弱”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丁莉 广州报道
2023-10-12 15:4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过去一段时间,粤商成为媒体热词。这个全球最为知名的商帮之一,正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座上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过程,在诸多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外向型经济带动下,广东实现了快速发展,以占全国约十分之一的民营企业数量,创造出30余年蝉联经济总量第一的成绩。

民营经济的非凡活力,也得到多份榜单数据的佐证。日前出炉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显示,广东19家入围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半数;《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百强城市活力榜》中,除深圳、广州分别以240.2万、201.7万家民营企业数量分列榜单第二、三席外,佛山、潮州、汕头、江门、清远等二三线城市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均跻身民营企业净流入量TOP50城市行列……

民营企业还在渗入越来越多行业领域,特别是成为高科技产业的中坚支撑,其背后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利好,民营企业在各行各业准入门槛日渐降低。但“小散弱”局面仍然制约着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此,广东已出台针对性扶持举措,从金融、数字化等方面进行更深远布局。

推动民企布局新赛道

当下,民营企业正密集扎堆制造业,这与全省“制造业当家”的发展主题颇为契合。据2023粤港澳大湾区粤商大会期间揭晓的“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制造业领域达52家,且较上年增长4家。

从行业看,入榜的制造业企业多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这也意味着,民营企业涌入新兴行业,逐渐成为重要的科创力量,并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看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力,近年来的技术创新往往都由小企业发起。

以汽车产业为例,作为广东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广东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仍面临核心零部件“缺链”、自主品牌出口弱势等问题。

然而,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在三电系统等关键配件方面,广东主要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分别达21.8%、32.3%和19.5%,远超江浙沪皖四大汽车重地;目前,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据全国的超四分之一,特别是比亚迪等民营自主品牌强势崛起,不断加快海外市场拓张步伐。

新赛道“人头攒动”背后,是广东对民营企业越来越宽松的市场准入规则。

1980年,广东省出台全国第一个鼓励个体经济发展文件《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若干政策暂行规定》,提出“凡有意愿从事个体经营即可发给营业执照”。两年内,广东个体户从1979年的万余户爆发式增长至1982年的25万户。

随着民营经济发展重心进一步走向“优结构”,新兴产业科研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产业链成熟度不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还需要更细致的针对性扶持。

对此,广东正面向民营主体发布更详细的招商意向,推动民间资本流向与地方产业需求“双向奔赴”、相互对接。今年6月,广东省发改委面向民间资本推介了101个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囊括智慧能源、元宇宙等民营企业新风口,全部落子“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以及广东省战略性产业方向。

此外,先进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全周期得到政策护航。目前的扶持举措已不再局限于公开透明的数字化招商洽谈平台、保障力度充分的土地划拨、产业条件完善的园区载体,以及日渐提速的政务审批、资源协调效率,而是进一步向产业落地后的市场开拓与对接环节延伸。

以新型储能产业为例,考虑到其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政府已开始出手帮助相关企业打开市场。今年5月,深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基地落地签约珠海金湾。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尤军介绍,尽管厂房仍处于建设初期,但政府服务却走在前面,“目前,珠海政府已帮忙对接了几个大型工业园区,待企业落成后,我们将为这些园区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项目,保障园区用能需求。”

破除民企“小散弱”短板

在惠州惠阳,民营吉他企业高峰时期曾出产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吉他。然而,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这座吉他小镇的优势正在流失,吉他企业数量呈现锐减状况。

事实上,惠阳吉他小镇的变化投射出广东多数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大批中小企业正经历转型阵痛。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两极分化,“小散弱”短板明显。有专家分析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认为,与江浙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较均衡不同,广东头部企业发展突出,但中小型企业数量也十分庞大。

数据显示,广东占主体总量超过95%的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其民营企业占比高于全国水平(超90%),但民营企业经济贡献比例却低于全国(超60%),这一数据也佐证了广东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的特征。

同时,民营中小企业抗压能力普遍较弱,在面对技术更迭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时,企业往往动力不足、资金匮乏。

多家企业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反馈,在数字化方面企业普遍面临“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问题。广东艾林克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纯波表示,企业参与的不少项目付款周期长,再加上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压力大,这些都使本就不充裕的资金更显捉襟见肘。

因此,今年8月发布的《广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民营经济20条)正聚焦解决这一问题。同五年前的“民营经济10条”相比,新政策显著提升了对融资和风险补偿的关注度,相关条款占4条。

政策提出,广东将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鼓励银行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银行与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年度总额度10亿元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

广州“民营经济20条”支持为民营制造业企业提供“四化”评估诊断服务,实施“四化”改造的企业最高可按照项目投入总额的30%给予补助;佛山在全国首创“数字贷”,对数字化转型实施全周期奖补,截至今年6月,累计备案项目已达861个,已授信63.67亿元,放款38.48亿元,累计贴息10066.36万元……

目前,数字化转型受益企业已纷纷涌现。在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创兴精密”)总经理高楚慧介绍,“ERP+PDM+MES”三位一体的信息系统帮助打通了销售、研发、生产、采购、仓存、财务全流程,转型直接拉动企业营收规模突破亿元、净利润增长160%,规模逐渐壮大。

根据日前举行的广东省加快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透露,今年1-8月,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0.2%;今年,全省还将打造14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5000家企业转型。随着数字化降本增效、扩大产能的效应逐渐显现,广东省民营经济“小散弱”局面也有望得到显著改善。

(作者:丁莉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