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深圳高研院成立,一批人文社科基地在深圳悄然崛起

深圳观察黄子潇 2023-10-17 14:28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在会上提到,深圳有几百万工科人才,但只有几万理科人才,6000左右社科人才;相比之下,广州和上海分别拥有20万和40万社科人才…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一向被誉为科技之城的深圳,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在人文社科领域上加快了布局。

10月14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在深圳研究院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

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下设1基地+7中心。首先,和深圳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共同成立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同时,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首批下设涉外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与创新研究中心、人才战略与治理研究中心、数据要素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全球政策协同研究中心、政府统计现代化研究中心等七大研究中心。

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捷表示,未来人大深圳高研院将重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圳的生动实践做学理化的阐释,紧密围绕深圳社会经济的产业需求,展开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政府咨询等活动。

一批人文社科基地在深圳悄然崛起

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并非一家之作。

近年来,许多高校陆续在深圳新建校区。以北大深研院,清华深研院,港中深,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哈工深等为代表的顶尖院校为深圳市的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人才。

在过去,这些高校以工科、医学、商科为代表的优势学科备受深圳各界瞩目,然而其人文社科领域的成就却鲜有人关注。

实际上,近年来一大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已经在深圳悄然崛起。

截至2023年9月,据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官网信息,深圳市已拥有清华大学深研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共40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相比2020年的15个重点研究基地大幅增加。它们已在国家、省、市多个科研项目中硕果累累,成为深圳人文社科研究的核心力量。

此外,2022年度的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立项达到148项,相比“十三五”期间的年均54项近乎翻了两倍。同时,对青年课题、一般课题和重点课题,由深圳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最高可分别提供5万、18万、30万的课题经费。

据了解,深圳的社科研究机构主要有以下六类,分别为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和综合开发研究院,市委、市政府研究机构,民间社科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

今年7月,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继续开展了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4-2026年)评选活动,并公布了管理办法以及申报方式;10月,市社科联公布了10家深圳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构建具有鲜明深圳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深圳崛起于“三无”,仍需着眼于平衡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两者在城市的发展中缺一不可。

十九世纪,马克思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洞察到了其特定条件下的负面效应,因此他提出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社会科学正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

深圳市历来高度重视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2021年,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同年,在深圳“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的高远目标。

然而,深圳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上与其他先行者仍有一段距离需要追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杰教授在本次成立会议上提到,深圳崛起于“三无”,从无科学、无产业、无人才的白纸,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GDP最高的城市。

目前的深圳,虽拥有几百万工科人才,但只有几万理科人才和6000社科人才;相比之下,广州和上海分别拥有20万和40万社科人才,这为人大未来在深圳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莫大喜发表于期刊《特区实践与理论》的文章中提到,与北上广相比,深圳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偏少, “十三五”时期平均每年约674万元左右,同期北京相关经费约3500万元、上海市约2353万元、广州约930万元。因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每年立项数也明显低于北上广。

因此,深圳在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强市的道路上,仍需要增加力度,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支持。

港中深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唐文华曾表示,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拥有1700多万人的国际大都市,工科和商科的发展为深圳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科技实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物质上向中产的过渡,但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人文社科方面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指出,创造“深圳奇迹”的背后,必然有制度、有文化、价值观的存在。党的许多思想论断,例如经济特区、市场经济等思想都是最先在深圳萌发并实践的。回顾过往,深圳在经济发展上成绩斐然,但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也需总结深圳思想文化上的成绩和经验,避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协调,从而在新时期再续“深圳奇迹”。

在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立项名单中,中国人民大学获批19项,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在社科领域独树一帜;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二者的合作符合时代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基于历史合作和时代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有必要也有义务和责任在深圳建设一所高水平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全面走向世界。

“十四五”时期,我国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圳也迎来了“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以及改革开放45周年的重要节点。新时期带来的新形势、新课题、新挑战和新机遇,都对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更高要求,这便是深圳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的共同课题与历史使命。

(作者:黄子潇 编辑:孙超逸)

黄子潇

21报系深圳记者

长期关注银行业、大资管,研究金融科技、产融结合、财富管理话题,做专业、准确、有价值的财经新闻。请联系:huangzx@21jingji.com VX:1810125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