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智库作用,共绘下一个十年的蓝图画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杨雨莱 广州报道
“10年来的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为不确定性加大的世界注入了关键且重要的确定性,为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注入新的动力。”10月17日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全体大会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睿代表该院院长迟福林作书面发言时表示。
迟福林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中改院倡议并发起成立RCEP智库联盟、海南自由贸易港-东盟智库联盟,连续若干年成为中日韩合作对话的中方牵头单位,广泛开展智库人文交流活动。中改院愿意发挥智库作用,与各方合力共绘“一带一路”下一个十年的蓝图画卷。
2023年10月17-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期间,“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全体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国际前政要、智库机构代表、知名学者等,从不同维度为共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书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
蓝色经济潜力巨大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发展与冲突将成为全球面临着的突出矛盾,全球经济格局将持续深刻复杂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大环境,如何把“一带一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
迟福林建议,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对全球地缘政治的深刻复杂变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要继续做好“一带”,也要着力加大“一路”的建设力度。
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有助于把中国和南海沿岸国打造成“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早在2016年,在“南海仲裁案”等闹剧全盘否定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特定背景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就已提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的战略构想。
迟福林表示,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旨在以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以自由贸易和区域开放合作为主题,以海洋经济和产业合作为重点,构建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网络,打造泛南海地区命运共同体。就当前而言,这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战略选择。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蓝色经济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中之重。迟福林认为,蓝色经济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从四个方面推动:一是以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应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二是以共建蓝色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线促进海洋资源合作开发;三是深化海洋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四是强化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统筹职能。
迟福林还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尽快建立以产业为基础的多层次的泛南海人文交流机制。一是以旅游合作、劳务合作为先导促进泛南海的人文交流;二是深化泛南海文化领域合作;三是以加快建立渔民民间交流机制为重点的合作交流;四是加强多形式青年交流,推动青年一代的互信互认。
全面推进RCEP实施进程
作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RCEP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之一。RCEP正式生效一年多来,释放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红利,是共建“一带一路”在亚太地区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体现。如何继续充分释放RCEP红利,将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所在。
对此,迟福林表示,首先要全面实施RCEP相关承诺。一是中日韩等国有条件缩短过渡期关税减让承诺,尽快建立以中日韩为重点的RCEP共同大市场;二是尽快出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前落实包括专业服务、计算机服务未来开放承诺;三是推动中日韩等国在RCEP框架下的自由贸易进程,并由此促进RCEP开放水平的提升。
其次要实施一批引导企业深度参与RCEP合作的专项行动。一是强化政府引导与服务,支持企业充分利用RCEP规则开展RCEP区域布局;二是以RCEP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对企业的配套服务,提升企业对RCEP规则的利用能力。
最后,要积极参与RCEP治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尽快协商合作推动成立RCEP秘书处;二是积极参与RCEP联合委员会及四个专业委员会的组建,并主动派员担任领导职位;三是吸引域内外相关国家或经济体加入RCEP。
需提高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思想沟通与文化交流。在这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智库的角色至关重要。迟福林强调,应发挥智库在开展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智库联盟和国际合作网络,支持相关智库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政策互鉴平台、政商沟通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多层次人文交流。
当今时代,大国博弈加剧带来舆论格局变化,面对面交流的需求日益迫切。迟福林认为,需支持智库走出去、积极发声。建议中国政府加大对智库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智库设立国外分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与人员交流、组织能力建设等,提高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了解和互信。
他还建议,支持智库建立多种形式的研究基金,更好地开展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活动。
(作者:杨雨莱 编辑:施诗)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