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广东“镇能量”:112镇入围全国千强镇,佛莞成经济强镇“孵化器”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王卓峰 东莞报道
广东镇域经济再度强势出圈。
日前发布的《2023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显示,广东共有112个镇入围2023年全国千强镇,数量居全国第三。此次榜单选取了镇区建成区面积、镇区常住人口、辖区人均GDP、辖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最终评出全国千强镇。
从百强方阵来看,整体上呈现以东莞、佛山为中心的两极格局,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第三极”。若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十强镇”,广东则占据2席——佛山的狮山镇和珠海的横琴镇,这两座千亿镇成为了全国镇域经济版图上最耀眼的明珠。
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镇域也是连接县域和城乡发展的重要尺度单元。上世纪90年代,广东发展出“一镇一品”的特色镇域经济,解锁一大批特色产业。30年后,其镇域经济依然属于国内领头羊,各具特色的强镇折射出广东极具活力的经济势头。镇域经济是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特色之一,同时是观察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眼下,随着广东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广东的明星大镇正在一步步抬高镇域经济的天花板,让“长板”更长。而在超过一千座建制镇的庞大规模下,广东如何让大量尚未进入千强榜的建制镇成为腰部力量,或许激活这部分“潜力板”更为关键。
莞佛成广东镇域经济中坚力量
细看榜单的“十强镇”不难发现,镇域经济的塔尖力量主要由千亿镇和准千亿镇组成,而且往往是一个县、区乃至一市的经济重心所在。其中,广东佛山狮山镇和珠海横琴镇上榜,排在独占7席的江苏之后。
狮山镇作为制造业重镇,拥有工业企业1.5万家左右,形成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新材料、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6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313亿元,已超过全国约90%县域的经济水平。
和狮山这种走特色镇、专业镇路线截然不同的是,横琴镇发展历史很短,依托承接澳门产业、与澳门深度合作而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和现代金融业“四新产业”。2022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GDP达到236.34亿元,同比增长3%。
事实上,无论是狮山、横琴,还是浙江柳市、江苏玉山等十强镇,它们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两大内核因素:一是立足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加强镇域产业布局,有效疏导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到镇,发展科创高地推动经济崛起;二是通过各镇自身的禀赋去进行产业分工布局以及优化整合,走出跨镇域的协同发展之路。
除了这些支撑起广东镇域经济大厦的顶梁柱,细看榜单不难发现,佛山、东莞两市,既是广东镇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也是广东“强镇”发展的韧性所在。
纵观广东28座全国百强镇的格局,共有23座来自这两座城市,其中东莞14座、佛山9座。而在全国城市中,仅苏州以9座百强镇数目与佛山持平,考虑到两市市域面积与苏州相差悬殊,因此百强镇密度明显更胜一筹。
事实上,东莞、佛山均脱胎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时代,造就了两座城市以镇为基本单位的产业构架。东莞更是“专业镇经济”的代名词,放眼其28个镇,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如长安镇的智能手机、虎门镇的现代服饰、厚街镇的机电和鞋业等。在“一镇一品”聚合力下,目前东莞已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如东莞凭借长安、常平、虎门等坐实制造业名城的称号,佛山也在北滘、狮山等制造大镇的加持下走进新一线城市的阵营。狮山与长安两大强镇,以各占两市约1/10的经济比重,成为佛莞乃至整个广东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这正是广东镇域经济的增长动力及韧性所在。纵观本次上榜的广东千强镇,它们作为城市最小的经济单元,仍能在不同镇中发展出赖以脱颖而出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优化分工、协同发展的模式,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正向效应。
一方面,如佛山狮山镇、珠海横琴镇等“明星镇”的产业模式已发展成为区域典型,对广东镇域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及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如中山市三角镇、广州市人和镇等百名开外的镇,其往往存在某一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以及镇域联动发展等方式进一步培育,便可能实现突围并迈入头部阵营。
加快锻造“潜力板”
然而,上述榜单同样揭示出广东镇域经济的另一面——发展不平衡。
纵观广东112个全国千强镇的版图,共有104个镇来自珠三角。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如果以一个单独经济体来计算,广东可以闯进“全球前十”。但如果把广东的经济总量分为10份,珠三角9个城市就要占去8份,而粤东粤西粤北12个城市仅仅占了2份。这也是广东仅有8个非珠区域的镇入围千强榜单的根本原因。
受访专家认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其中镇一级有着“连县带村”的作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在超过一千座建制镇的庞大规模下,镇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决定广东全省经济发展的大盘企稳向好。如何挖掘腰部以下的建制镇潜力,尤其是让非珠三角地区培育出更多镇域经济的腰部力量,将这“短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由于广东各地发展禀赋差别较大,发展基础不尽相同,不平衡不充分在镇域之间也较为突出。赛迪研究院报告称,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大镇、强镇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工业扩散效应明显,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域间、县域间、镇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加之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发达镇数量也相对更多。
然而,上述报告也指出,非珠三角地区的镇域现阶段仍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且人才、资金等被珠三角地区“虹吸”,这导致上榜千强镇的广东非珠三角城市也多数依赖于“资源禀赋”,但市域、县域对镇域的赋能效应、溢出效应依然较弱,导致经济发达镇数量相对较少。
以潮州市凤塘镇为例,该镇工业起步较早,目前形成了以卫生陶瓷、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不过,在较大产业规模背后,凤塘镇更偏向于生产基地,加上缺乏总体规划,高耗低产、空间受限、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浮现,在固守传统优势行业的同时,面临着发展方向的困惑和产业转型压力。
凤塘镇亦是非珠地区镇域经济的缩影。虽然有着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但却未能像长安、狮山等珠三角重镇一样,在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基础上参与到区域产业链协同分工,并实现转型升级。受人才、区位及产业发展思路等因素的制约,非珠地区的镇域经济面临着传统制造优势逐渐丢失、新兴产业未成气候以及产业发展青黄不接等难题。
根据广东部署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具体规划,“打造一批经济强镇”被明确纳入2027年发展目标当中。其中,既提到“突出发展一批区位优势较好、经济实力较强、未来潜力较大的中心镇”,也强调“基本补齐突出短板弱项、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受访专家认为,应在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情况下,推进重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环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带镇域布局,农产品主产区内镇域则集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业强镇”。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非珠三角地区的镇域经济发展亟需打破空间限制,摆脱“单打独斗”的现状。“广东应鼓励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专业镇联动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同时,区别于珠三角强镇聚焦于新兴产业,非珠三角地区的镇域应分类发展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休闲旅游、历史文化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眼下,广东多地正重点打造一批GDP超百亿元的镇街:中山提出力争5年内打造2个GDP700亿元以上镇街、3个GDP300-700亿元镇街、5个GDP200-300亿元镇街;惠州则加快建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经济强镇。
补齐短板的同时,佛山、东莞陆续拿出“千亿镇”的建设计划,让广东县域经济的“长板”加长。今年,佛山扛起了大旗,提出“一镇一策”支持桂城、祖庙、大良、荷城冲刺“千亿镇街”;东莞则提出力争2025年形成2个“千亿镇”,2027年增加到4个。
挺进镇域经济千亿时代,随着广东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珠三角大镇在一步步抬高镇域经济“天花板”的同时,非珠三角地区的镇域经济也正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作者:王卓峰 编辑: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