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按键”伤人|互联网平台如何按下网暴“暂停键”?

合规科技钟雨欣,实习生刘悦行 2023-10-31 07:25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钟雨欣 实习生刘悦行 北京报道

网络暴力治理是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为了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影响、目前治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寻求有效的治理方案,近日,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举办“‘按键’伤人如何破?——探索网络暴力的多元治理路径”研讨会,邀请领域内各界专家学者共同就我国网暴治理相关问题建言献策。

数字时代的网络暴力成因复杂、发生迅速且形式多样,互联网平台作为网暴治理的关键角色,如何筑起“防护栏”,按下网暴伤害的“暂停键”?多位参会专家指出,当前各主要网站平台已基本搭建起网暴防治制度,通过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      

“事前预防-事中保护-事后处置”全链条治理

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此前在「拨开网暴迷雾」专题报道中发现,在事前阶段,“用户自主设置+平台介入监测”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过滤不友善信息,而在事中和事后阶段,平台如何为当事人提供应急保护、如何协助当事人快速投诉取证则尤为重要。

从网信办7月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治理规定》)中,也能看到全链条治理的思路,其中提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健全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监测预警、举报救助、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等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在会上结合其团队发布的《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机制构建与测评报告》指出,目前头部平台在网暴防治功能上已经初具规模、初具体系,相对而言技术指标表现较好,疏导关怀尚有完善空间。

“网络暴力的发展周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分为潜伏发酵期、规模扩大期及消退恢复期三个阶段。”刘晓春分析,在潜伏发酵期,平台应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以免相关舆论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如事前利用识别技术对不友善内容进行过滤和拦截。在规模扩大期,平台应限制对相关争议事件的进一步传播,比如降低推荐、强制删除下架等,同时通过谣言治理和舆情回应机制实现跨平台协作,避免网暴跨平台扩散。在消退恢复期,平台可以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关注用户诉求点,对用户账号进行保护。

“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近期“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直指网暴维权难的问题,并提出要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

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表示,事后追责层面,过往平台协助网暴受害者收集、固定相关证据的门槛较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为公安机关取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同时,随着平台网暴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一键取证”等功能落实到位后,将有利于提高证据收集的便捷性。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研究员刘金瑞认为,治理网络暴力不可忽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技术为言论自由传播提供了空间,也为技术治理提供了手段。交互式媒介流行之后,出现了‘多对一’侵权、重复侵权的问题,对于这些技术引发的新问题,应该考虑‘用魔法打败魔法’,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刘金瑞还提到了区块链存证的方式,区块链存证是指将电子证据或其哈希值保存到区块链上,相较于传统的取证方式,能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应该鼓励提供区块链存证服务,以解决受害人取证难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布了一起“千万级COSER起诉反击网暴者维权成功”的案例,其中“法官说法”便提到,固定证据是网暴受害人维权的重点,在发现自己遭遇侮辱、造谣等网络暴力时,应当第一时间对侵权言论进行截图、录屏保存,或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取证,必要时可以对相关证据进行公证。 

热搜等需重点关注,提防“冷饭热炒”引发网暴

在谈及平台网暴治理实践时,多位参会专家提到,应重点关注热搜等高流量、高曝光区域,避免恶意导流、“冷饭热炒”等问题。

平台是治理网暴的关键环节。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四新强调,对于热搜榜等,网站平台需要做好把关,进行干预和管控,当事件发酵超出合理范围的时候,平台需要有意识地降低曝光度。反网暴的时候要注意部分平台及媒体主导的重复,所谓“冷饭热炒”,用过去的事情不断翻炒来吸引流量,个人的身份信息、社会关系、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等等受到曝光以后,很容易引发网暴。

李亚表示,平台应在事前事中的舆情审核、事后处置中采取下架链接等有效措施。如果网暴已经形成,尤其很多含有大量的不实信息,仍长期挂在微博热搜上,说明平台履职不到位。 

刘晓春也表示,部分自媒体、“大V”为了获取利益而恶意导流、煽动公众情绪,将部分争议性事件推上热搜、热榜等,使事件处于高曝光环节,增加了当事人被网暴的风险,也加大了网暴治理的难度和成本。她建议,将这些关键节点作为治理抓手,相关平台在高流量环节应加强自我监测和审查,调用更充分的资源进行及时干预。

同时,刘晓春还提到,部分网暴事件与当事人自身行为有一定关系,例如用户因流量获益等因素影响,尽管收到平台发出的“一键防护”等提示,仍不愿开启相关功能,增加了网暴治理的难度,在此情况下用户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除却对个人的网暴,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及,也要注意对公司法人、企业家公信力、商誉 、名誉的伤害,这种网络暴力背后往往与商业利益相勾结,发酵平台主要在微博等搜索社交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指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鼓励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信息推荐机制,加强版面页面生态管理”。网站平台应加强审核,建立网暴信息监测识别机制和相应的数据库,可以通过标签分类的方式,如设置限制传播、禁止传播类别等,阻止网络暴力信息扩散传播。

(作者:钟雨欣,实习生刘悦行 编辑:蔡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