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外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支撑我国外贸,高质量创新产品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前沿胡慧茵 2023-11-02 18:50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困难挑战,我国外贸规模稳中有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困难挑战,我国外贸规模稳中有增。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为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6%。从季度看,进出口逐季抬升,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9.72万亿、10.29万亿、10.79万亿元;从月度看,9月当月进出口3.74万亿元,环比连续2个月增长,规模创年内单月新高。

我国外贸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其中,广交会等各类展会在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值一提的是,此次来参与第134届广交会的采购商中,有一半都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截至10月27日广交会第二期结束,共有2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72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超10万人,较上届同期增长69.9%。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众多‘一带一路’国家选择来参加广交会,说明他们对中国产品有需求。对于国内市场的商家来说,这就是机遇。自RCEP全面实施生效以来,为我国与成员国扩大货物贸易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从整体外贸情况来看,东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4.68万亿元,同比增长0.8%,占我国外贸的15.2%,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往来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因此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备受关注。

陈万灵向记者表示,在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中,中间产品贸易占有很大的比例。RCEP的实施,进一步助推了中间产品的贸易。而因应欧美国家采购情况的变化,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贸易模式,即从事进出口的企业把产品生产环节转移到东盟国家,把研发环节,以及最终生产成品的环节留在国内。他认为,通过“走出去”投资的方式,将有助于有产能、技术甚至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把握更多市场机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受访者供图)

新兴市场具有潜力优势

《21世纪》:据海关总署发布的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今年1-9月进出口总值3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0.2%。你怎么看待我国前三季度的贸易表现?

陈万灵:今年二季度我国进出口情况表现不太理想,从前三季度进出口微增0.2%的结果来看,9月进出口增长表现不错。当前我国进出口面临的机遇是,发达国家清库存的阶段已经基本到尾声,而且很多发达国家因为国内通胀飙升,面临物价上涨的问题,对我们产品需求将有所回升。

《21世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好于整体情况。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占进出口总值的46.5%,尤其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

陈万灵:从数据来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向来很重视“一带一路”市场,特别是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施加制裁、实施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加之发达国家市场表现萎靡,外需不足,“一带一路”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从整体外贸比例的角度来看,目前“一带一路”市场所占的比例也很大,达到46.5%。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好于整体,因此它对中国整体的外贸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我国全年外贸成绩打下较好的基础。

“一带一路”市场之所以能在进出口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离不开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年来的深耕。一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关系比较友好,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市场中还有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一系列建立了相关自贸协定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区域市场作为支撑,因此新兴市场具有较大潜力。

高质量和创新产品体现我们的优势

《21世纪》:第134届广交会上,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采购商预计达到8万人,占总参展企业数60%。在广交会现场,有不少采购商在频繁比价。你认为国内商家拓展新兴市场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陈万灵:众多“一带一路”国家选择来参加广交会,说明他们对中国产品有需求。对于国内市场的商家来说,这就是机遇。自RCEP全面实施生效以来,为我国与成员国扩大货物贸易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广交会现场出现比价的场景,说明中国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在产品上有相近的地方。这也说明了,我们有机会与这些国家在产业链内贸易进行合作。另外,由于中国正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所以中国可以与其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在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合作。比如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原材料、石油以及矿产品的供应上有优势,而我们更擅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这就是我们合作发展的机遇。

至于我们与其他国家之间贸易所存在的挑战,首先源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中国商家在开拓市场时要注意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宗教以及消费水平的差异。在开拓销路的同时,需要多考虑产品的定位,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研发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几年来,有外贸“新三样”之称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表现亮眼。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新三样”产品出口值连续14个季度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虽然“新三样”产品增长速度很快,但目前来看,它在外贸产品中的占比还不大,目前还不足以充当外贸产品中的主力。目前我国外贸产品还是以传统产品为主,比如纺织、服装、机电等产品。所以我们在发展高科技产品之余,还得保有传统产业以及传统产品的贸易,体现我们的比较优势。

“新三样”带动外贸高质量增长

《21世纪》:本届广交会为先进制造业产品提供更多展示空间,展出更多创新、高端、智能、绿色产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结构将会对我国外贸带来怎样持续性的影响?

陈万灵:广交会上展现出很多创新、高端、智能和绿色的产品,体现了我国外贸产品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和调整。“新三样”产品的兴起有利于我国外贸的高质量增长。

另外,以绿色低碳产品为例,发达国家特别注重绿色产品的使用,像欧洲国家,其产品标准也比一般国家要高,所以我国产品出口时应留意这方面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贸易一直在增长,并成为我国进出口新的增长点,但就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市场仍在我国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的欧美和西方市场,占2022年中国出口比例约为37.8%,加上一些转口的,约占40%的份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放弃发达国家的市场,而本次广交会展出的高端、智能产品就很符合发达国家的需要。

“一带一路”市场聚焦传统产品,而发达国家聚焦高端产品,差异化竞争有助于促进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稳住发达国家市场份额方面,除了通过创新和高端产品引领,还要注意国内企业产品内部竞争的问题,是否有涉及价格反倾销,这就需要行业协会进行竞争方面的约束。行业竞争会对企业利润带来不利,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定价的问题。另外,发达国家的需求有很多层次,企业在开拓产品时要注重细分市场,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推出更加适合他们的产品,这就需要企业去仔细研究,挖掘新的需求。

产业链转移利大于弊

《21世纪》:今年前三季度,中间产品占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64.3%。目前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如何表现?在RCEP的框架下,我们同东盟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该如何加深合作?

陈万灵:在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中,中间产品贸易占有很大的比例。RCEP的实施,进一步助推了中间产品的贸易。而要注意当前的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发达国家提出希望市场多元化,市场上出现了国外企业适当减少从中国采购,相应增加部分对东盟等国家采购量的现象。

因应这些变化,国内部分企业已经增加了到东盟国家投资和生产的比例,这也进一步带动中间品的贸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种新的贸易模式,即从事进出口的企业把产品生产环节转移到东盟国家,把研发环节,以及最终生产成品的环节留在国内。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产业链转移,其实是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生产和贸易的。有产能、有技术甚至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将有助于它们把握更多的市场机遇。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走出去”也会面临一些风险,所以企业更要谨慎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做好前期调研,了解投资地的文化、营商环境表现等。

“民营企业和一般贸易”或成为外贸支撑

《21世纪》:官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6.3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中国进出口总值比重为53.1%,且月度进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你如何看待当前民企在稳定外贸中所起到的作用?而且民企在品牌建设中表现突出,这说明什么?

陈万灵:从数据来看,民营企业的占比已经很大了,比例确实在不断上升。原来我们主要依赖“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贸易模式,已经变成了聚焦“民营企业和一般贸易”,其中,“一般贸易”当中还包括电商。我认为这种贸易模式会成为我国日后主要的贸易模式,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民营企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它们也在不断革新,增强自己的实力。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它们越发注重品牌建设。民营企业通过直播电商等形式,打造自己的品牌。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因为这就意味着未来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进出口增长。

《21世纪》:对于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的目标,你认为广东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继续进行稳外贸?

陈万灵:出于国际市场外需不足等因素,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对政府而言,就得考虑到如何改善营商环境,以及是否给企业足够的服务支撑。

针对商务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提出了扎实推进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想借此支撑我国进出口的发展。特别是前一段时间因为签证的问题,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此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协助,做好企业服务的同时,适当放宽部分监管措施,让企业有更多活动的空间,增强企业营商活力。

(作者:胡慧茵 编辑:李莹亮)

胡慧茵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

长期关注日韩和东南亚等区域的热点时事动态,掌握海外市场一手资讯。邮箱huhy@21jingji.com,欢迎交流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