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政策东风至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云帆 上海报道
2023-11-04 05:00

看似有些遥不可及的人形机器人时代,可能比预想中要来得更快。

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准备、应用场景、发展目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诠释。

同时,《意见》还号召产业、金融资本积极参与,为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落地、发展与壮大构建良好的产学融循环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于产业萌芽之时出台意义重大,其不仅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指明方向,也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条件与规律,同时直抒人形机器人发展时机迫在眉睫。

多方位阐释人形机器人发展

《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战略部署上,《意见》按照3年、5年规划给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蓝图。

其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同时,《意见》还就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关键技术、产品培育、场景拓展、生态营造以及支撑能力上给出指导。

在落地实施方面,《意见》则呼吁加强统筹协同、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人才引育、深化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

据记者了解,此次《意见》为工信部首次就人形机器人细分产业进行专门指导。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则在今年年初时就表示正加紧制定包括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内的多个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今年8月,工信部在其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中,也提及人形机器人等多个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国内占有先机

作为《意见》出台的背景,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尚处于襁褓之时。

2022年10月,特斯拉AI Day中,公司CEO埃隆·马斯克首次向外界展示高自由度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的动态视频。今年7月,Optimus亮相上海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但官方并未提供Optimus动态的展示。同月,马斯克在特斯拉财报电话会中透露,特斯拉目前仅生产了5-6台Optimus,但以后每月都会增加。

进入四季度后,部分国内人形机器人配套产业企业频繁向外界透露人形机器人可能在2024年步入量产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机器人执行器、减速器、永磁体等部件有望率先成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配套的细分领域。

此外,《意见》的出台也收获了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响,拓普集团(601689.SH)、绿的谐波(688017.SH)等潜在国内人形机器人配套企业,11月3日收盘分别实现日内4.66%和7.16%的涨幅。

另一方面,受限于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创新、配套成本等多个因素,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至今无任何一家企业宣布实现了高自由度人形机器人的量产。

对此,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人形机器人离量产尚有一定的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2023年算得上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元年”,中国厂商以“多”己之力让人形机器人的到来变得不那么遥远了,超过10家厂商均有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产品。

“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系多学科技术融合的典型科技产品,同时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复合工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之一。在产业的初期,《意见》的出台可以说为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明确方向和目标,意义重大。”他指出。

另一方面,基于汽车产业集群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所累积的后天禀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上仍占有先机。

“从各类核心零部件来看,(人形机器人)有部分是与现有的工业机器人重叠的,比如减速器和部分电机,但人形机器人对于传感器类部件、智能化软件以及AI大模型的需求更加突出,此外直线型执行器也是人形机器人率先导入应用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基础,但也有需要补足的短板,如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高算力控制器、高性能力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等。”卢瀚宸向记者指出。

场景探索层面,在工业机器人几乎普及的当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运用探索仍受限于性能、成本因素。如何突破线性化的场景,将人形机器人的高自由度服务于生产中的降本增效,服务中的体贴与人性化,也成为当下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命题。

破除人形机器人配套成本和商业化探索的双重掣肘,则是《意见》指导行业具体落地的关键所在。

“成本的降低有待于规模化的落地和应用,而规模化的前提是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预期。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满足的过程,当人形机器人性能足够‘类人’,或者功能性足够强大,其前景无疑会超过当前所有的机器人类别。”卢瀚宸告诉记者。

(作者:赵云帆 编辑:张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