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莫斯科行动》:闲笔生花的“非爽剧”动作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1-04 05:00

阿茶

《莫斯科行动》国庆档上映以来,热度不减,褒贬不一。以笔者观影散场后的观察,不少观众闲谈之间,对夸大的动作特效及英雄传奇式的叙事颇感无聊,还有一部分观众认为格局气魄难以与另外几部以“行动”命名的电影相提并论。这部内地与香港主创合作的电影目前在内地的平台评分不足7分,暂未见在香港院线排片;而基本同期的《坚如磐石》《志愿军:雄兵出击》《第八个嫌疑人》等不同类型的电影则已悉数登陆香港院线。电影目前票房6.3亿。以此观之,似乎并不算理想水平。那么这部以“93中俄列车大劫案”为题材的电影有哪些值得玩味之处呢?

年轻的朋友也许对1993年这段列车系列大劫案的历史不太熟悉,即便听说,也多来自影视作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活力逐步展现的时期,出现了大量新鲜事物,同时也加快了开放的步伐。经过十年积累,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行地区动能释放,紧跟其后的内地省会城市、重点城市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基数与市场体量带动,促使轻工业产品的产能实现了大幅的提升。这一重要的变化,被有心于此的生意人嗅到商机。彼时国内糖酒、副食、服装、轻工业制成品交易活动空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同时,外部市场的开发成为必然选择。

俄罗斯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在当时也非常明显,一瓶高度白酒,几盒清凉油,三五块香皂,都可以成为中俄列车上的硬通货,并产生大量的现金交易。

93中俄铁路大劫案并非首次被搬上银幕。1995年,嘉禾影业与内地合拍电影《中俄列车大劫案》,卡司由吕良伟领衔,还有北京籍老演员马书良、因《还珠》系列颇具知名度的演员周杰、周星驰戏剧黄金配角鲁芬等悉数登场。这部电影以真实还原案情为主要卖点,其真实性和生动的角色塑造为人所称道。此后亦有创作团队将此案改编搬上小银幕,可见这一系列事件产生的巨大影响。

电影《莫斯科行动》全名为《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从名称来看,从某种程度还原了当年“倒爷”们向铁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贩卖物品的真实情况。同时,影片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性改编。首先是较为突出的个体人物形象,无论是专案组的警察,还是犯罪集团的头目,都有比较鲜明和出乎意料的性格特征。例如,张涵予饰演的队长,粗糙中有着细腻的洁癖;黄轩饰演的匪首苗青山热衷交响乐;刘德华饰演的欲金盆洗手而不得的罪犯瓦西里对妻女怀有极深的愧疚;几位年轻警员,或年少失怙,或文质彬彬。总体来看,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意味很浓。

故事情节十分简单直接,专案组接到命令,远赴俄罗斯,誓破此案,最终犯罪分子悉数落网。电影为动作戏设计了不少桥段,例如:地下水路管网里的摩托车追逐,废弃军事基地里埋伏犯罪交易,徒手攀飞机、站台袭击押解专列等比较多特效和戏剧性的情节。这些情节在视觉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如同《顽主》当中的替身服务一样,使角色有一定程度上的抽离,加上剪辑的作用,破获案件过程中的真实感被磨平了一些。

抛开武行看文戏,本片的情感元素颇多,部分线索干扰了主线情节,不算优秀。例如:苗青山与“徒弟”苗子文、子文女友李素珍,情感冲突成为最终为警方提供最有利证据的驱动力,在这样的真实案件面前,显得较为乏力。苗青山对俄罗斯老夫妇的残忍,足以证明其已完全成魔,影片结尾却以原生家庭问题模糊视线,让一袭白衣的苗青山在幻想中居于音乐殿堂的舞台上,说服力不足。

但是,本片的环境烘托和闲笔生花,却很有看点。人声鼎沸、坑蒙拐骗横行的市场与阳春白雪的交响乐恰映衬着当时的异域社会;列车上被侵犯的女性,曾是芭蕾舞团的演员,如今陪伴在“倒爷”左右;专案组成员和国际同行,在餐厅里听着年迈的俄罗斯男人争得面红耳赤;保留着绅士体面的老年夫妇,因喝止苗青山在交响乐演出中喧哗,而惨遭尾随谋杀。

可以说,这部由华人文化领衔出品的《莫斯科行动》,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戏里戏外的功课上更见功力,丰富了这起真实事件故事性的同时,更凸显案件背后的时代张力。

故事结尾,顽抗匪首们则或毙命、或落网,得到了法律的严惩。而刘德华饰演的瓦西里捍卫了正义,但也付出了双目的代价,换回了久违的亲情。可以说,本片看似有不少英雄主义的情结,却是在尝试开启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思考,也透过并不脸谱化的专案组成员的双眼,看到时代变迁下的社会风貌。总体而言,这并不是一部“爽剧型”的商业动作片,有得有失,于细节处亦有思考。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