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河套合作区一年迎两大重要文件支持,深港协作再迎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欧雪 深圳报道
2023-11-06 19:2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欧雪 深圳报道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一河牵深港,筑起湾区重要科创引擎。

与横琴、前海、南沙等国家战略平台不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虽面积最小,深港两个园区一共才3.89平方公里,但其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

今年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正式公布,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

紧接着10月,香港发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备受关注的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香港园区和新田一带)释放出更多深港协作的积极信号。

在政策文件支持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仅一河之隔的河套合作区,承载着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的重要使命,也迎来了深港两地深度协作的新机遇。

深圳园区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

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深港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河套合作区的建设由此起步。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套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其中,深圳园区(即合作备忘录所称“深方科创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即合作备忘录所称“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面积0.87平方公里。

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

短短几年时间过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建设已初具雏形,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共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目前,深圳已经在深圳园区设立了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并且,香港5所知名高校在深圳园区已经设立了10个创新研发平台,落地了世界五百强研发中心5家、独角兽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5家,汇聚海内外院士12名、科研人员3000余名。

开放创新举措探索。深圳园区推出“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实施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先行先试政策,挂牌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并开展全国首单场内跨境数据交易。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笔数、交易规模、跨境交易规模均为全国第一,其中跨境交易额累计7235万元,跨境交易笔数共33笔。

科技创新空间筹建。近三年来,深圳建成了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11个专业园区,筹集高品质科研空间约80万平方米。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也于9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

深港联手再迎新机遇

河套合作区,是深港之间物理距离上最接近的区域。

目前,深圳园区已推出不少便捷港人港企的配套服务,包括打造“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持续完善重要配套设施、批量供给人才房等。

走进“e站通”,记者发现目前其面向港澳人士提供的特色服务并不少,可以实现深港两地车辆跨境审批业务“一件事一次办”,可以为港澳居民优先办理参保业务,还为港澳籍人士办理商事登记注册开设特色咨询窗口等。

10月30日,北部都会区迎来又一重要文件——《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为深港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在文件中,备受关注的新田科技城毗邻河套深圳园区,定位为创科发展集群枢纽,近一半面积600公顷为创科用地,可容纳约700万平方米的总楼面面积,规模相当于17个香港科学园。

此前8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正式公布,推出30条具体举措,重点指出要加大力度支持深港两地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等跨境要素流动。

在这方面,《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与深圳园区的发展规划相呼应,深港两地政府都同意在新皇岗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安排,正积极研究推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同时,深港正探讨在河套设立“跨河桥梁小口岸”,初步构思让预先登记人士可便捷来往河套香港及深圳园区。

推进深港便捷往来,除了在文件规划上提前布局,相关积极尝试也正一步步落地。深港“半小时科研圈”正成为现实。

近日,河套合作区的深港跨境直通巴士正式启动,将穿梭于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至香港科学园,每天三班次往返。

在跨境巴士专线而在试运行期间,园区“白名单”科研机构人员采取预约制等方式免费乘坐,单程平均运行时间约45分钟,通过皇岗口岸过关。

(作者:欧雪 编辑:孙超逸)

欧雪

记者

立足深圳,关注企业与资本故事,研究外贸、交通、高新技术等产业生态,欢迎交流。微信:ouxue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