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创新战略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构筑底气
今年三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3%、11.8%。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3%、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32.9%。
随着我国致力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47.8万家,比2022年底增加2.6万家,全国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
我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基建、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满足国内中低端需求以及为海外代工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等中下位置。随着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我国依靠成本优势的制造业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通过科技创新,从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可能会过早步入“去工业化”的进程,抑制收入增长,面临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为此,我国提出新发展理念,锚定实体经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个战略转型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美国在二战后进入规模经济时代,企业通过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产能过剩与成本增长等原因,美国陷入滞胀泥潭,并面临德国、日本企业带来的强大的竞争压力,美国经济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培育新的竞争力。美国在探讨如何走出困境的过程中接受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学说,认为必须依靠创新走出困境,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由此,人们开始认为,美国必须从管理型经济向企业家经济转型,从斯密式增长转到熊彼特式增长。
创新不仅仅需要企业家精神,更需要知识和人才的支撑。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进而实现总的规模收益递增。软件巨头微软成为知识经济的耀眼代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在美国得到确立,鼓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投身于创新之中。
最终,在美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企业家精神将硅谷与纳斯达克融合起来,美国爆发了新的技术革命,引领了由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帮助美国走出产业升级困境,巩固了其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由新发展理念驱动,全面投入到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实体经济大发展与制造业大升级的事业当中,瞄准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产业发展趋势,政府积极推进有利于创新的(科技、金融、人才、教育、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制度变革,增加新型基础设施供给,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面而又强大的支持。
与广泛接触大众的商业创新不同,科技与制造业创新主要在上游,进入专业门槛高,因此,在这些领域的创新活动少为人知。但是,我们从不断增长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数量,从持续高增长的高科技投资可以看到蓬勃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活动,从“新三样”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全球性发展,以及华为制造出的高端手机等看出,中国科技与产业在快速进步。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瞻远瞩地制定创新战略与高质量发展路线,并且在各种国内外因素冲击之下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为我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增长,构筑了最大的底气。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