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速,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

大湾区观察魏彤 2023-11-09 16:3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   广州报道

广东是海洋大省,有着全国最长、延绵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全年均适合进行海水鱼类养殖。

今年6月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202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海洋经济正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11月8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广州举行。在同时举行的海洋牧场专题产业对接会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域处副处长陈琳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三级调研员张正红,分别就《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海洋牧场建设10条”)和《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海洋牧场17条”)作政策解读。

推动海洋养殖发展

广东因海而生,也因海而兴,海洋资源丰富,具有海域辽阔、岸线绵长、岛屿众多、滩涂保护以及港湾优良五大优势。同时,广东的海水水质和气候条件优良,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水养殖产业居全国前列,具备建设现代化海洋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坚实的产业基础。

陈琳将“海洋牧场建设10条”概括为保空间、供要素、优服务3大方面,明确了近海和中海范围,提出要有序推进海洋养殖空间,科学规划中海养殖空间,推动近海养殖业向深沿海发展。同时,协助企业解决因不能适应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导致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选址难的问题。

“整份文件的最核心的部分,是在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供应要素方面,帮助养殖主体实现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陈琳表示,以海洋产业园的开发模式,探索实施标准工艺,将过去单个项目由用海主体开展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评等前期工作,改为由政府指定单位开展前期工作,并取得海域使用权,再通过海域使用权或经营权的流转,向用海主体实施标准海供应,这项服务旨在为养殖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将企业申请用海的步骤和程序最简化。

在推动建立现代化海洋牧场,优化用海审批程序上,广东部分区域已经按“海洋牧场建设10条”落实。

“目前,广东省珠海等地已实现海域使用权证、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洋环评手续,一窗受理同步出证件。”陈琳表示,落实海域使用地的优惠政策,严格按照广东省2022年颁发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进行费用征收,当前该标准中的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已降至全国最低水平。

张正红也表示,“海洋牧场17条”针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遇到8个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出了17条政策措施。

“希望通过‘海洋牧场17条’的落实,一方面,针对规划引领不足问题,提出实施陆海接力,按海联动,严格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针对近海养殖力度大,环保压力大等问题,推动疏近用远实现生态转型升级,推广陆海接力的养殖模式,开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创建。” 张正红说。

梯度利用海洋空间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22年海洋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2000多万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产量的国家。

传统的海洋牧场主要以修复和优化海洋渔业资源以及水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配合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活动。如今,广东省开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不同于传统海洋牧场,主要以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水产养殖,推动陆海接力联动发展,促进种苗繁育、养殖生产、装备制造、加工贸易、冷链仓储、集散流通、物资保障等全链条融合发展模式。

我国2006年开展综合型产业牧场建设;2015年,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建设海洋牧场超300个。

监测评估显示,基于生态修复的传统海洋牧场经济生态对社会效益意义显著。海洋牧场产出的生态效益每年达到1.8亿美元,每年职业经济效益达9000多亿元,接待游客每年超1600万人次,海洋牧场已经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高强度的捕捞开发会使养殖环境逐渐退化,整体来看,我国海水养殖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程度仍存在不足。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研究室主任陈丕茂看来,广东应该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发展空间的扩大,制定长远的海洋牧场发展规划,更加重视海洋牧场的综合开发以及海洋牧场监控管理。

“一方面,要做好海洋牧场规划和指导,建设管理机制,梯度利用广东的海洋空间,以免导致近海、中海、远海过度使用。另一方面,围绕陆海接力、岸海联动,为生态化牧场提供全产业链条的服务保障和技术支撑,保护生态资源、增加效益。” 陈丕茂说。

此外,当前涉海金融支持力度有限,蓝色金融建设发展有待完善。陈丕茂建议,应当建立海洋牧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健全针对海洋领域的风险分担以及补偿机制,加强财政贴息以及风险担保措施,强化金融机构对涉海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蓝色经济发展。

(作者:魏彤 编辑: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