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联动发展机制尚需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王忆 武汉报道
11月24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主办,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华中分院承办的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主题为“加强沿江自贸试验区联动,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认为,应更好发挥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作用,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促进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联动发展仍待加强
孙元欣指出,当前长三角、川渝等自贸试验区已取得一定联动发展成果,但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整体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具体来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于2021年5月在上海成立,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共同发起成立,涉及11个城市。自成立以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已形成两批共22个制度创新案例,涵盖贸易便利化、航运服务、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市场监管五大方面。
“例如,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合力打造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迄今,长三角三省一市已有30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实现140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在对外贸易方面,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已构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产业梯度转移等平台,实现国际贸易、运输、通关等信息共享、数据联动、通关互认。”孙元欣举例说明。
川渝自贸试验区则在2023年7月发布《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深化改革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贸易投资、物流枢纽、产业体系、开放平台和营商环境五大方面推出24条措施,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立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据介绍,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成为中央部署的首个跨区域的自贸合作平台。自建设以来,川渝自贸试验区在金融、科技、贸易、司法等领域深度融合,涌现出了“关银-key通”、中欧班列(成渝)号、一体化税收管理等一批跨区域、跨层级的制度创新成果。
“中部地区自贸试验区之间也有合作。例如,湖北、湖南等省市自贸试验区召开中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经济崛起的高层论坛,探讨中部地区内陆型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相关规则体系,谋求协同发展。”孙元欣进一步指出,但值得关注的是,整体上,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
孙元欣认为,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形成。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而目前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主要在长江经济带“三个发展极”展开,如长三角地区、川渝和中部地区等,“带”的联动尚显不足。
“其次,江西和贵州未建设自贸试验区,使得沿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形成了空白点。另外,长江经济带面积较大,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还需强调的是,政务服务的‘跨省通办’、一体化大市场建设等仍需加强联动。”孙元欣补充道。
六大对策建议
孙元欣认为当前主要任务是推动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释放巨大的改革开放能量。为此,他提出六条对策建议。
首先,要形成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国家层面明确联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改革任务,推动江西、贵州设立自贸试验区,建立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盟、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智库联盟,承接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重点研究长江经济带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涵外延等。”孙元欣表示。
其二,在形成联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由“极”到“带”,推进自贸区“共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
其三,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新渠道。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
其四,长江经济带自贸区要坚持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技术、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现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作用,开展跨地区的共享、合作和创新,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其五,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应推动数字化转型,建立新功能平台,加强区域融合协同。例如,联手建设新一代国际通讯基础设施,如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算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数字资产登记和数字交易所建设等。
孙元欣还指出,长江经济带自贸区还需要构建统一大市场和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长江经济带通办”,促进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
(作者:王雪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