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十年制度创新路:改革试点经验占全国比重超七成

21看湖北吴文汐,实习生崔源 2023-11-24 16:4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崔源 武汉报道   今年,中国自贸区建设迎来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在11月23日于武汉举办的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研讨会上,首个区域性制度创新报告《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十周年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发布。

长江经济带自贸区横贯东西、承接南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22个自贸区中,有9个位于长江沿岸。而202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50%,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基于此,《报告》重点围绕十年来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成果进行总结盘点,剖析各自贸区制度创新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展望未来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方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钱学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全国自贸区建设格局中,长江经济带自贸区数量更多、层级更丰富、结构更合理,同时,长江沿岸涉及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也更加庞大。因此,探讨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制度建设成果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十年集中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的重要支点,在对外开放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实施上具有先行先试的作用。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1%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贸易,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到18.4%和18.6%。

随着近期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乌鲁木齐揭牌成立,全国自贸区建设格局更加明朗,22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的格局。

钱学锋表示,当前,自贸区的区域结构合理、梯度建设完整、各地形态多样。过往十年,自贸区发展呈现出明确的历史连贯性,某种程度上,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和现状的呈现。

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则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十年间,长江沿岸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江苏、安徽、湖南、云南先后设立试验区试点,成为国家推行制度创新中的辎重要地。

《报告》数据显示,十年间,全国自贸试验区共形成了302项在国家层面集中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包括国务院发文集中复制推广的共167项改革试点经验、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共61个最佳实践案例和有关部门自主复制推广的74项自贸试验区形成的改革经验。

据《报告》统计,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七成,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占全国的比重为41%。

建设最早、发展相对成熟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各项成果经验数量上“领跑”,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于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而2017年作为第三批试点设立的湖北、浙江、四川、重庆自贸试验区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例如,湖北自贸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94项,其中28项在全国推广;浙江自贸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共335项,其中全国首创达到了113项,3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钱学锋认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前几批自贸区形成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也可为之后各地区的改革探索提供参考借鉴。“自贸区制度建设更像是‘种苗圃’,制度创新的成果和路径,可以复制推广到许多地区,其引领示范作用是毫无疑问的。”

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各地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的发展定位各有不同。例如,上海自贸区提出,到2020年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湖北自贸区提出,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十年制度创新路,各地也因地制宜、立足本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改革成果。

以湖北自贸试验区为例,其制度创新主要围绕着力吸引培育人才、探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力畅通内外循环、金融创新助企纾困制度创新几大重点方向。在人才培育方面,武汉片区上线“光谷数字人才卡”,精准服务高层次人才;襄阳片区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共建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为襄阳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创新“赛马制”科研攻关机制,强化科技力量培育,推动服务型制造等。

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保税船用燃料油经营改革试点,承接国家审批权限下放,全国首创了跨关区直供、一船多供、港外锚地供油等60余项改革举措。同时,出台《船舶燃料油加注系统计量技术规范》成为国家标准。浙江自贸试验区也成为全国首个船舶进出境无纸化通关口岸,通关时间从16小时缩减至2小时,船舶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果向全国推广。

对此,钱学锋表示,制度创新的差别化特色化,与产业政策的差别化特色化高度相关。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未来,各地可以围绕特色产业配套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特别是当前,制度创新改革中的政策性与体制性改革占比较低,长江经济带要想走在全国自贸区前列,应在体制机制这些实质性的制度创新方面多发力。

从另一维度看,《报告》数据显示,在长江经济带各制度创新成果领域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及完善营商环境占比最高,达到39%,同时,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及通关便利化占比28%,但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领域的制度创新仍然较少,占比为4%。

钱学锋表示,这主要与过去几年国家实行的“放管服”改革有关。在这个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自贸区作为一个天然的试验平台,承担了相关措施的试验推行任务。而在创新驱动发展领域,最为关键的是科技创新,这部分制度改革涉及的方面更加复杂,一直以来是制度创新中的难点,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自贸试验区制度建设即将步入新阶段。《报告》展望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未来,提出了赋予改革更大自主权、加强系统整体协同创新、注重产业发展领域创新、深化制度创新的差别化、加快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五个方面的建议。

钱学锋指出,制度创新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对标国际同样是重要内容。上海自贸区在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建立“五自由一流动”的市场环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探索经验,这些制度创新成果,可以为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吴文汐,实习生崔源 编辑:陈洁)

吴文汐

政经版记者

常驻武汉,关注华中区域政经新闻,聚焦城市、能源、低碳等话题。微信:wuwen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