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之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减少“读懂赤字”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何柳颖,胡慧茵 广州报道
2023-12-04 11:5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 胡慧茵 广州报道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12月1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本届会议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如何破解全球安全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中国作为”备受世界瞩目。

会议期间,中外与会人士合力将中国故事讲述给了海内外的广大受众,再次让世界了解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传达的首要观点是,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才是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把握历史规律、推动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是开放包容、引领时代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倡导、与世界携手的坚定行动。欢迎更多朋友积极参与到“读懂中国”的行列中来,把真实的中国传递给世界,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强调,“面对全球性的变革和挑战,我们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我们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必须寻求邻居和伙伴的合作。如今,中美、中欧、美欧的贸易额仍在不断上升,我们必须相互协作。全球化是走出贫困的关键,也是我们走向繁荣的关键,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认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和谐地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不同的文明也可以打破文化壁垒,实现和而不同、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几千年存在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和文明实现了交流合作,现在我们是时候探索过去,挖掘我们祖先有价值的美德,用这些美德来塑造我们的未来,特别是面对全球挑战需要全球共同体无间合作。

伊萨姆·沙拉夫表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四个全球倡议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长期以来,社会存在“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则展现出另一幅图景。论坛上,海内外嘉宾谈及他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马丁·雅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方一直认为,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西方的发展道路。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于西方的信念。他们认为,如果其他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那么就要走同样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西方认为每个国家都在走向同一种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单一的,本质上就是西方式现代化。这完全错误。”

“如今,巨变已经发生。中国正在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种发展道路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的政治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向世界开放的。”马丁·雅克进一步表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与以前已经不同,我们不仅要强调中国特色,还要与其他国家的异同结合,在认知上实现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会在开放的状态下实现,中方与西方是共赢经济体。

读懂中国,减少“读懂赤字”。

中国国创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认为,百年变局下中国至少有三大新作为,一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二是在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崛起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时代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郑必坚强调,“我们在创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之初,一开始就坚持三个‘读懂’,这就是‘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百年变局’。如果这个国际会议,能够帮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同时又帮助中国更好地‘读懂世界’、‘读懂百年变局’,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以持久的努力,减少‘读懂赤字’。” 

读懂中国,读懂百年变局。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备受瞩目。在“中国更高水平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国际研讨会上,嘉宾们一致认为,在国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凭借高质量的发展、高水平的开放,中国正进一步融入世界,并逐渐从国际社会规则的接受者转型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嘉宾们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高水平开放本身就是一种稳定推动世界经济的最有效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必然之路。同时,全球化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中国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作出了具体分析,其称,“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三大积极现象,一是出口结构明显改善,随着我国十多年来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贸易高质量发展,我们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出口高端化、高附加值的态势明显;二是引进外资出现连年增长的态势,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三是中国初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未来的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紧密融为一体,通过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支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的中国方案

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在多位海内外嘉宾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紧密互动,彼此助力成就。 

马丁·雅克认为,西方只是世界上很小的一部分,人口只占12%-13%,而全球有80%的人口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与此契合,该倡议为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重大机遇。 

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给包括埃塞俄比亚在内的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非洲,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先后通车运营,成为拉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国家纵深发展的重要通道。共建“一带一路”走过十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准备与世界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真诚愿望。 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的融合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路径参考。

迈入下一个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如何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向21记者表示,“下一步,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深入沟通,设施的深入联通,贸易的深入畅通,资金的深入融通和民心的深入相通。高峰论坛明确,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这意味着下一步,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赵艾指出,如果过去将基础设施称作“硬联通”,将规则标准称作“软联通”,将民心相通称作“心联通”。那么现在有个新的“通”,即共同推进现代化,实现丝路梦的“梦联通”。 

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的收益,约占全球GDP的1.3%。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看来,这又是中国的一个新作为。

展望未来,对于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关系,彭森提出几点见解。第一,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第二,深化改革,落实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推动务实合作。第三,深化改革,加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

今年10月,中国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方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

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合作的一个新的平台和框架,它能够共同地规划、共建、共享,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包容的,以及相互联通的世界。他认为,中方提出的“八项行动”非常重要,其中涉及数字化、绿色发展、包容性等方面。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应用的日益发展,数字丝绸之路正为“一带一路”共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为中国和共建国家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会上,广州大学副校长、海丝实验室的负责人孙延明分享了关于数字丝路的工作计划。他介绍,计划在广州做一个全球海上丝绸之路的数字博物馆,具体内容包括知识库、文物展示、文献馆等,其特点是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同时,“明年要做一个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品数字文献与珍品海外巡展,我们想拓展海外艺术品的数字化渠道。”孙延明称。

“年轻人应当更多地来到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重在心相通。会上,参会嘉宾讲述他们对中国独特的理解,分享中国故事如何传播到世界。

围绕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全球主席约翰·桑顿在演讲中引用美国一份政治民意调查的数据和观点。 

约翰·桑顿具体称,“当普通美国人被问到如何描述中国和中国人时,88%的被访者认为是勤劳,87%的被访者认为是现代、创新,73%的被访者说中国的经济强大、稳定,70%的被访者说中国具有前瞻性,67%的被访者说中国是做生意的好地方,53%的被访者说中国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50%的被访者说中国有同情心、非常有爱心。 ”他表示,这份调查发现显示, 美国人看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积极的国际社会参与者,中国人民很受美国人民的欢迎,美国人民对中国的文化和传统非常感兴趣。

丹麦格陵兰驻华代表处代表叶云龙也分享了他如何认识中国。他表示,小时候就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那也是为数不多能够与格陵兰语同步的中文卡通片之一,所以那是非常独特的,至少他这一代人都看过这部动画片。所以在遥远世界的另一边,两国人民还可以互相学习。他认为,现如今两国有了更多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例如在数字经济方面,可以互相借鉴成功经验。 

如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越发强烈。而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走向世界时,他们自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新一代传播者。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强调,教育和培养青少年一代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对于以故事力培养青少年成长,培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意义。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年轻人应该如何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世界?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理事长、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前特使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在会议现场用流利的中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了解对方是关键。他建议,“年轻人应当更多地来到中国,来看现在的中国。”

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进一步称,中国的产品是中国的最大宣传,比如在巴基斯坦的手机市场上,中国品牌占了很高比例。“你们的硬件摆在那儿,这是中国的软实力呈现,有助于大家对中国的文化和现代化有更准确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明确,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

如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加快到来,讲好中国故事的机遇空间愈加广阔。“对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年轻观众而言,或许可以说,他们经历了一个更加共通的世界,因为数字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得年轻人体验相似,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巨大机遇。”探索(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内容副总裁魏克然向21记者表示。

(作者:何柳颖,胡慧茵 编辑:和佳)

何柳颖

21报系海外部记者

关注东盟财经动态、时政热点。欢迎交流!微信:SoniaHo1016

胡慧茵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

长期关注日韩和东南亚等区域的热点时事动态,掌握海外市场一手资讯。邮箱huhy@21jingji.com,欢迎交流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