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看好消费“内力”上行,以多维政策呵护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穿过波动复苏的2023年,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经济能否延续向好势头”在年末正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增长4.9%。从11月15日公布的前10个月经济数据来看,消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持续发挥。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中的波动仍存,复苏中的阶段性矛盾、后续经济形势走向、资本市场的主线研判等,仍是业内的普遍关切的话题。
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核心特征?如何进一步提升消费市场活跃度?对房地产政策有哪些改革或优化建议?在二级市场上,A股又将在何时走出底部?11月30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分享了对近期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系列看法。
恢复转型,经济内力持续增强
21世纪: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实现了5.2%的同比增长。从这个数据出发,您觉得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有哪些重点特征?
何海峰:我愿意用两个词来描述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一个是“恢复向好”,一个是“转型发展”。
从数据上看,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了4.5%,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同比增长则分别是6.3%和4.9%。单看三季度的数值好像比二季度低了1.4%,但如果从环比增速来看,三季度比二季度实际上还是增长了1.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整体同比增长了5.2%,这一数据其实也是超出许多人判断的,特别是在二季度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
整体来看,我认为中国还是能够实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我也坚持今年的GDP最终能够实现5.4%到甚至5.6%的增速。
2023年是中国经受疫情冲击后的第一年。疫情带来的冲击还是比较全面的,会对企业和民众的心理造成影响,国际上的研究将其称为“疤痕效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也曾经做过一个大型研究,认为凡是经受过疫情这样大型冲击的经济体,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磁滞效应”。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宏观数据是逐步向好的。从稍微高频一些的数据中,例如10月份新发布的工业生产指数、服务业指数,以及一些消费相关的数据等,我们都能看到积极的因素越来越多,可以说经济正在全面恢复。同时,即使没有疫情的冲击,中国的经济也是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
21世纪:消费是受疫情冲击较大,在恢复过程中也很受关注的行业。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超预期的数据。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的消费环境,以及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何海峰:你刚才说的这个数据非常重要。消费我们一般看两个数据,一个就是最终消费支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3.2%,也就是在5.2%的GDP增长中拉动了4.4%,是相当高的一个比重,说明在外需不振的环境下,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转向了内需,且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强。
另外一个数据是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我们看到这一数据不论是在10月份还是在三季度都在快速提升,其中服务业消费的增长更是达到了两位数。
两个数据相结合,说明我们的经济目前是更多靠内在的动力、特别是消费来拉动的。这里的消费不仅体现在最终消费,可能也会体现在一些结构性的方面。
21世纪:2023年是商务部定调的“消费提振年”。进一步提升消费市场的活跃度,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何海峰:消费的下一步提升主要还是来自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达新的阶段,我们需要更加有品质的供给。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当前旅游餐饮在消费供给中的占比较多,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可能则略显不振,但实际上从供给的结构上去考虑也并不尽然。比如说今年在传统汽车供给下降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供给是在上升的,而为了让消费水平能够跟上供给的上升,配套的便利设施也需要跟进建设。国家年内也做出了这样的安排,要求县以下要有充电站、充电桩的覆盖。除此之外的例子,还包括用住房供给来带动家居消费,以及增加改善性需求,如在国庆中秋双节进行促销活动等。
从消费主体来看,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和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关。实际上从今年三季度数据来看,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已经达到4.7%,接近2019年的水平。在疫情冲击后的恢复过程中,相信随着居民收入提升、经济与就业不断稳定、信心与预期恢复,我国的消费市场活跃度还会全面提升。
政策优化,助推地产平稳过渡
21世纪: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征和症结点在什么地方?政策上可以如何优化?
何海峰:房地产我们一般要分成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房地产行业,另一个则是房地产市场。
广义的房地产行业包含狭义的房地产以及各类建筑,这两类市场总共占GDP的15%左右,是我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由于行业上下游的外围拉动链条很长,所以其运行变化也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回顾过往,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开发、住宅的投资销售与居民购买力开始出现下行,所以2022年初以来,国家也进行了一些政策性放松。特别是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还进行了一个重要定调,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而考虑到房地产的重要地位,在当前行业的拐点、冲击阶段,我们要做好政策的改革与优化,力争实现过渡的平稳化。具体做法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从短期上来考虑,由于房地产牵扯到国计民生,因此我们还是要首先保证行业能够正常、平稳地运行。譬如在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方面,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在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时就曾提出,各金融机构要一视同仁地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面向购买者的相关政策今年也在陆续出台,包括“认房不认贷”、“首套房”贷款优惠等。
二是从中长期来说,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存量为主的阶段,不能再靠大量的新盖住宅来提供增长,因此也需要房企自身对于行业的发展有所判断。在过去想要“大干快上”的企业,如今便不能盲目追求做大,而是要做优做强,其中可能会带来的并购重组,也是自然的优胜劣汰过程。
同时,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在房地产发展的背后,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其中,既要支持改善型需求,也要支持对低收入群体、或者新市民家庭的“保障性需求”,这也是今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大工程”的要求之一。
所以在房地产的发展面前,我们无论从行业还是市场,从短期还是长期,都要考虑到相关的因素。
21世纪:推动房地产增长的政策不应仅局限于这一行业内,而是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各方各面息息相关。
何海峰:房地产政策不仅是产业政策或市场政策,它同时更是广义的一个金融政策。
从我国居民的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房地产在历史最高时大概可占到接近80%的比重,而这一比重现在也整体保持在70%左右。但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的目标其实是不一致的。在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金融资产——即财富在未来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上的体现应该越来越多。另外我们也知道,房地产还牵扯到许多就业问题,所以在政策的推行上,要从产业、经济、社会,也包括涉及到家庭财富的金融方面,去进行综合的考量。
大盘筑底,后市把握盈利主线
21世纪:在二级市场,业内普遍观点认为A股市场底通常会比经济底提前几个月去显现。但今年下半年以来,机构对于市场底何时来临也是众说纷纭。在您看来,目前A股市场有没有筑底?
何海峰:这是一个敏感但也很有意思的话题。一般来说A股市场的运行会有三种底部:一个是政策底,一个是市场底,另外一个是盈利底。
从政策底来说,不管是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后,还是8月份证监会的一系列政策后,我们都能看到各方面的政策已经在积极推出来呵护市场,政策条件已经具备。
市场底方面,年内上证指数整体在围绕3000点上下波动,但中国股市已经很大,而且中国也是一个开放市场,因此对市场状态的观察不能单从其自身出发,也要结合外围市场、特别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市场运行来观察。在过去,大盘指数在筑底一次、最多两次后往往就会迅速反弹、一路回升,但今年大盘指数出现过不少震荡,目前来看,底部区间似乎在拉宽、延长。
第三个底部是业绩底、或者说盈利底。考虑到A股市场最重要的主体还是企业,我们不妨看两个数据:在广义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今年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了2.7%,且已经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在更重要的上市公司方面,根据上市公司协会的数据,三季度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实现营收超过了18万亿,净利润则接近1.6万亿,在同比均实现了正增长之余,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转正的企业占比数量也在上升。这个上市公司营收与净利润的整体上升,传递出市场走出业绩底或盈利底的强烈信号。
这三种底部向我们展示出,A股市场的底部目前应该是已经筑牢了。但这里我们还是要补充一句:对于普通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进入市场时还要注意择机的问题,相信这个时机很快就会来到。
21世纪:7月底以来证监会颁布了一揽子政策来提振投资者信心。从近几个月的这个情况来看,您觉得政策“组合拳”反映在A股市场上的效益怎么样?
何海峰:证监会出台的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市场的关心与呵护,我们可以按照当时的“三大重点领域”和“六个重点工作”来看,其中三大领域包含投资端、交易端和融资端。
在投资端,证监会主要将与部门协同,推出《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其中特别关注到公募基金这一资本市场的主力投资机构。目前我国公募基金的总规模接近28万亿元,私募则在23万亿元左右,公募基金要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通过费率调整、总量结构优化等方式,来引入中长期资金。只有大量源源不断的资金持续进入投资端,才会给市场带来更多能量。
在交易端,政策也做出了相关优化机制以提高便利性,比如对券商的佣金费率有所调降等。融资融券的范围也在扩大,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产品都可以进入到基金公司的这个交易范围。
还有就是融资端。中国资本市场在建立之初确实是以融资为主,这一点也毋庸讳言。而在解决融资问题方面,近期证监会新规也对IPO的进度进行了一些调整,目的是要让更优质、更有代表性的高质量上市公司进入到市场中去。
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此前中央也曾做出定调,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现代成熟的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体现出各主体对经济的信心与预期。如今大盘运行底部已经坐牢,相信在与政策这一“有形之手”、“呵护之手”配合起来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会更加完善。
21世纪:展望后市,从经济发展、市场风格和行业周期来看,投资者可以把握哪些主线?
何海峰:在主线的把握上我可以从中观层面来交流一下。中观层面主要是看行业,此前我们也提到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情况和上市公司的营收与利润恢复情况,而如果细分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话,会看到在18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中,今年三季度就有14个行业的营收实现正增长,还有9个行业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那么这些实现了利润上升的行业,就可以代表我们投资的第一个范围。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看企业的潜在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结合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路径和下一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认为首先可以瞄定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但不限于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未来显示等等。还有就是“前沿产业”,这些产业代表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代表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也代表了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助力整个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综上所述,已经实现盈利的企业和未来有盈利能力的企业,都可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作者:黎雨辰 编辑:姜诗蔷)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