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和布局,提高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3.7万亿元,增长1.2%。其中,出口2.1万亿元,增长1.7%;进口1.6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4908.2亿元,扩大5.5%。按美元计价,今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5154.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增长0.5%,进口下降0.6%,贸易顺差683.9亿美元,扩大4%。
这是继10月单月进出口恢复同比正增长以来,第二个月实现进出口正增长,增幅也在扩大;同时也是今年4月以来,出口首次实现同比增长。今年11月出口增长有一定的基数效应,2022年11月出口金额当月值较10月下行30亿美元,对增速有细微影响。此外,随着欧美持续去库存以及全球电子产业正在走出周期低谷,有利于我国出口持续反弹,数据也显示出对美出口环比增长。
截至2022年,我国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但是,即使如此,市场也存在一些对我国贸易增长较为悲观的声音,例如认为所谓的“脱钩”等会让中国商品失去更多市场份额。事实上,中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高,出口优势不断巩固,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将继续保持。
我国今年有一段时期出现进出口增速下降,这与去年基数较高有关。在疫情期间,欧美各国在前期宽松政策下商品消费猛增,再加上零售商囤积货物,制造了较多的透支型需求。202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6.0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0%,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29.9%。这意味着什么呢?我国进出口规模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2021年年内连跨5万亿、6万亿美元两关。2022年在如此突然产生的高基数上又增长了4.4%,进出口总额达到6.3万亿美元(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出口增长7%(以人民币计算增长10.5%)。
这种疫情期间特殊阶段的外部透支型需求不可持续,而今年中国则面临主要出口市场商品库存过多而大幅减少订单的“牛鞭效应”,因此,订单减少以及高基数效应,必然会导致出口增速下滑的现象。这是一种因为疫情干扰导致信息扭曲被逐级放大后的供需波动,而非政治因素对贸易的干扰或者中国制造竞争力下降所致,应理性看待。11月的数据显示出疫情阶段的过剩库存已经逐步消化,电子周期开始走出低谷,但这不等于国际需求会大幅反弹,因为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处于高位,通胀压力尚未解除。
近年,国际经贸再平衡确实成为中国及欧美国家的关切,因此,这对各国共同推进结构性改革提出了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努力得到回报,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出口的依赖,而且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化而非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市场,比如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持续高增长,这也降低了中国过度依靠单一市场的风险。
此外,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也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六成左右,新三样高速增长,汽车出口大增。民营企业在前11个月进出口增长6.1%,占我外贸总值的53.3%,比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化,市场布局更趋均衡,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在一些高新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提高。我国产业体系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且越来越难以取代,因此,应保持战略自信,同时,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投资,让中国经济更广泛和深入地扎根于全球化体系。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