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3-12-08 20:5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按照惯例,在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不久,将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对2024年经济领域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从政治局会议释放消息来看,2024年重点工作预计包括: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抓好“三农”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

政治局会议对于2023年经济表现概括为: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2%,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打下较好基础。年内经济运行有所波动,经济恢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整体呈回升向好的态势。

从季度增速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经济增长4.9%。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波动,跟去年同期基数密切相关。若刨除去年疫情对经济短期冲击造成的低基数,整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在加快恢复,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季度稳增长政策明显加力,并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10月、11月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整体仍在稳定恢复。部分市场机构普遍预计,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在5.2%左右,2023年全年经济增速在5.2%左右。但是,当前外需增长疲弱、房地产回升乏力等,对经济增速回升形成制约,仍需稳增长政策加以支持。中央财政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我国财政赤字从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赤字率由3%提升到3.8%左右,对外释放稳增长政策加力的明确信号。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

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且明确今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这项积极财政政策安排已经体现“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政策意图,既能稳定2023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又能推动2024年上半年经济加快恢复。多个地方政府对增发万亿国债相关动员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加快项目储备、争取更多国债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2024年经济更好恢复。

除了上述增发万亿国债政策,部分分析人士建议2024年财政赤字率可超过3%,对外释放政策加力的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报告指出,预计2023年全年经济增速在5.3%,能全面完成年初设定目标,但是考虑到低基数作用,与潜在产出缺口依然在维持。展望2024年,随着周期性因素的筑底回升,经济增速会进一步向上修复,会从2023年行业分化的状态转为更均衡的增长,价格有望实现温和增长,微观主体的经济复苏体感会明显提升。但是,考虑到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叠加,预计2024年经济增速在4.8%左右,较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4.1%)回升0.7个百分点,但尚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4年宏观政策应保持宽松定位,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更加向新型城镇化居民公共服务倾斜;货币政策要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可全面降准置换MLF;以扩大消费为核心着力扩大内需;加强政策协调,扩大政策空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2年和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在4%左右,当前经济在恢复但低于潜在增速。2024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疫后恢复态势,并向潜在增速靠拢,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5%左右。考虑到当前外需相对疲弱、房地产投资仍然低迷、居民消费意愿低于疫情前,稳增长政策还需加力,建议2024年财政赤字定在4%左右,专项债规模与2023年大体持平或略增加,对外释放积极信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维持稳健偏松的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保交楼”“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发力。

扩内需稳外贸防风险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政治局会议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把“进”的重要性提高了,意味着明年的政策组合会更加积极。在明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房地产市场偏弱运行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会进一步加力,货币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扩内需方面将在消费和投资方面综合发力。当前外需比较低迷,我国外贸运行压力不小,加强了对稳住外贸基本盘的重视。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表示,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受疫情反复不断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跌宕起伏,新旧结构矛盾凸显,市场预期与信心受挫。加之国际环境风险挑战增多,地缘政治扰动,全球供应链重组,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对经济的稳定恢复形成较大压力,因此关键是稳定预期、恢复信心。要持续优化和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市场需求,这是提振信心最为实际的举措。当前不论是内需还是外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都很难有效缓解,各项扩大内外需求的支持政策力度不能放松,以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除了宏观政策要加力之外,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张军扩表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既能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也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一些重要改革事项,比如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打破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各种隐形壁垒和隐形歧视等。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仍是2024年的重点工作。2023年前11月,我国出口以美元计价累计增速为-5.2%,告别了前几年疫情带来的超额替代型订单,我国出口整体保持韧性,但也在回归常态。

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3%,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降为2.9%。预计2023年通胀率降至6.9%,2024年会进一步降至5.8%。当前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严重冲击中持续复苏,但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均衡。

罗志恒表示,市场对2024年全球经济的预判存在分歧,关键在于对美国经济表现判断不一。尤其是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国内政党政治博弈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出口和关键部件进口的影响有待观察。预计2024年美国经济表现会韧性偏强,2024年我国出口以美元计价是0左右的增长,即出口规模可能与今年基本持平。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包括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等,仍是2024年的重点工作。

三季度以来,稳楼市政策密集发布,到11月下旬深圳还在进一步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但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的进程中,诸如房地产投资降幅还在扩大(前10月房地产投资累计下降9.3%),房地产销售相关数据也尚未逆转负增长的态势。房地产作为拖累当前经济的主要力量,2024年仍需政策加以呵护。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2023年房地产政策持续放松的背景下,地产销售增速尚未有明显起色,购房需求的释放仍然较为缓慢。在当前低需求和高库存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4.3%。为了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预计2024年城中村改造会进一步放松,一线城市的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仍有下调空间,保障房投资建设有望加快推进。

2023年为了化解地方债风险,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其中包括发行超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来帮助地方政府缓解偿债压力。2024年依然是地方债的偿债高峰,全国整体卖地收入可能有所恢复,但部分地方债务偿债压力仍大。

明明表示,2024年化解地方债风险这块,要发挥好一揽子化债措施的作用。地方政府可发行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城投平台存量债务。商业银行通过降息、展期等方式,对城投平台存量债务进行置换。地方政府还需开源节流、盘活资产,并约束新增投资规模。央行在必要时提供特定工具和流动性支持。

(作者:周潇枭 编辑:张星)

周潇枭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