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专栏丨2024年,房地产如何做到稳中求进?

李宇嘉 2023-12-13 05:00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12月11日-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进促稳”和“先立后破”,强调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把握好“进”与“稳”以及“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房地产领域,由于前期旧模式集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房企“三高”模式导致保交付难题与高质量发展诉求背道而驰。于是,2020年后集中出台长效机制,致力于向新模式转型。

目前来看,行业下行过快或导致上下游同步收缩,对于就业、内需短期形成一定冲击。展望2024年,政策将致力于“立”与“破”的再平衡或纠偏,首先就是防止风险蔓延至稳健经营企业,消除供给端的冲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风险,这是与房地产最相关的表述。具体措施上,预计将是企业自我救助与外部救助相结合,即企业大股东(或家族财富)增持或回购股份、释放到期或提前偿债信息,积极促销和回款,提振自我造血功能;同时,提高专项借款适用效率,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推进资产重组和收并购,在2024年将供给端风险有效管控住。

由此,开发商基于保卫资金链而大幅度降价促销,导致地价和房价下跌,并形成继续下跌的预期,弱化开发主体拿地、开发和销售进度,弱化刚需和改善型需求进场买房的进度,进而导致全链条下行的循环被斩断,这一链条是稳定房地产的关键之举。同时,由于需求端基本面还待改观,政策端需要创新,这就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结合。

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纾困,属于逆周期调节。同时,还要加强跨周期调节,着眼于房地产长期健康运行与稳定增长,力图解决结构性问题、供需错配、需求断层等长期问题。这就是近期国家强调的房地产新模式的抓手——三大工程。三大工程里的城中村改造,解决的是新市民、年轻人、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主要是低成本的、职住平衡的配租型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解决的是户籍无房户、人才群体、工薪阶层的配售型保障需求,解决商品房需求断层的问题;“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解决的是新时期对于居住生活安全的配套设施诉求。

本质上,新时期住建系统的三大工程,都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文章,以匹配需求,并与扩大房地产内需结合。但是,不管是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的夯实和分解落实,横纵向部门的协同,还是三大工程各自资金平衡模式的形成,抑或是市场资金的引入,这些都是房地产新模式需要探索的方面,都需要跨越当前周期、兼顾多个周期来考虑,也是“以进促稳”的抓手。

同时,房地产回归民生属性,进取导向的新模式更强调住房保障,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有作为。首先,财政政策方面,三大工程需要在专项债、专项借款、专项贷款、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形成多方财政扶持渠道的合力,以政府积极扶持的姿态激励市场参与,而且财政资金补短板、降成本的效应,也让市场看到盈利的可能性。

另外,据悉财政贴息的保交楼专项借款投放效率有待提高。加快保交楼进度,以彻底消除交付担忧,这是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关键。因此,2024年国家将全面落实地方政府保交楼的属地责任、开发商的主体责任,将专项借款在保交楼上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发挥到位。其次,在货币政策方面。无风险利率降低的情况下,将继续降准降息,提振刚需和换房需求贷款买房的积极性。同时,在三大工程方面,将推出专项贷款以实现房地产金融新模式的转型。

对此,无论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还是金融管理部门表态,都明确指出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其抓手就是金融支持“三大工程”。本质上,就是纠偏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导致违规加杠杆的地产问题、地方债务风险,反过来引发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违背金融回归民生和实体的本源。

探索金融资源支持三大工程,并能做到可持续、资金能平衡,这是房地产金融的新模式,也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辩证统一。会议提出“改善社会预期”,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在房地产领域,2024年急需要推进的就是如何稳定预期和信心,避免“主动收缩、自我收缩”的一致性预期的形成,并直接冲击房价预期、购买预期。

事实上,过去20多年,房地产以回升为主旋律,目前进入下行周期,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奇怪。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任由一些负面情绪相互传染,微观主体信心不足的局面,或导致“自我紧缩”的示范效应。比如,在资产和负债两端同步紧缩,这对稳定地产非常不利。因此,正视和重视房地产调整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全面调整,要认真倾听市场声音、直面问题。

同时,将维护房地产的底线指标亮出来。比如,存量住房有500多亿平方米,按照50年更新周期,每年也会有10亿平方米的增量;比如,作为新模式抓手的三大工程,针对3亿-4亿的新市民,这是房地产有效需求;比如,基于住房改善、家居消费等的品质化需求时代将到。有具体的底线指标,也有得力的措施、推进的决心,预期和信心就能稳定,行业就能软着陆。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