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智长三角(282期)丨长三角密集布局智能制造,示范区四年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

意江南孙燕,易佳颖 2023-12-13 17:0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燕 易佳颖 上海报道

瞄准智能制造赛道,长三角正密集布局。12月6日,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就在同一周,12月7日,2023第二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制造创新生态合作大会在松江举行。

消费方面,在即时零售等各种消费业态带动下,上海市消费稳步增长,今年1至10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4%,实现网络购物交易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1.5%。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12月8日至9日,“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上海青浦召开。会议总结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4年来收获的累累硕果,透露了接下来的建设重点。

“专精特新”方面,12月8日发布的《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总营收超8000亿元,上市企业达150家,市值超万亿。

1、长三角密集布局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业是附加值高、潜力巨大的科技型制造业,正处在“机遇期”。长三角拥有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产业集群,加之众多科技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土壤。

12月6日,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大会现场发布了“2023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2023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这是自2017年以来联合体连续第七年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双十”科技进展。

本次展览首次独立设置工业机器人展区,体现了机器人技术在当前和未来制造业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伺服系统、减速器、传感器、3D视觉等机器人关键部件和解决方案也集中亮相,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更高速度、更高精度、更高智能化等方向的持续进步。

12月7日,2023第二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制造创新生态合作大会在松江举行。现场发布了华虹计通、卧龙伺服电机、黑湖科技、伟马快德、中原内配等企业的创新业务需求,以及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三角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校的产学研需求。

会上还举行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新成员单位(第四批)授牌仪式,上海黑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伟马快德机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想上海研究院、上海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长三角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院获授牌。

2、即时零售快速发展

12月7日,“满意消费长三角”四地边界区域协作现场交流会在苏州召开。

自2019年8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四地市场监管部门立足自身职能,携手深化长三角地区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合作,共同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

以苏州为例,截至2023年11月底,参加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的商户已达10.8万家,建立无理由退货商圈91个,设立管理服务站点119个、退货寄存点87个,全市累计受理无理由退货超14万件,折合金额6300余万元。

下一步,四地市场监管部门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进一步携手深化长三角地区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合作,实现维权信息共通、维权机制共建、维权资源共用、维权成果共享,共同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

与之对应的是,消费业态也在不断创新,同天,美团在上海举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长三角·美团共建项目”启动仪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即时零售购物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并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产生“共振”,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美团闪购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即时零售行业发展呈现供需两旺发展态势,长三角地区2023年10月营业商户数对比2020年同期增加106%,订单量对比2020年同期增长269%。而上海市2023年10月营业商户数对比2020年同期则增加122%,订单量对比2020年同期增加270%。

美团闪购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通过携手即时零售平台共同服务线下商业,借力数字化赋能实现零售高质量发展的共创、共建、共享之路,对其他地区具重要参考意义。

3、示范区四年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

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12月8日至9日,“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上海青浦召开。

示范区经过四年建设,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亮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已启动实质性开发;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已集聚64家高能级主体,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2019年至2022年,示范区两区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上市公司数量从44家增至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560家增至2924家。

此外,示范区还大力推进市场一体化,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更加畅通,开展“政务一网办”,使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更加高效便捷,同时还组建“项目一个库”,更好统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4、北京累计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6848家

12月8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牵头,联合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等7家机构,编写形成的《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自2019年开展培育工作以来,北京市累计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684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5家,与2021年底相比,增幅均达200%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营收超8000亿元,上市企业达150家,市值超万亿。

整体来看,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呈现“四高三强”的发展特征。约八成“专精特新”企业来自高精尖产业,国家级“小巨人”这一比例超九成,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工智能等产业。超六成为成立10年以上企业,超五成深耕主导产品达10年以上。

目前,北京市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约三成,上市后备企业库中,约85%也为“专精特新”企业。

(注:“专精特新”部分内容为全国数据)

(部分综自:各地政府官网、官微,澎湃新闻、中国工业报、新闻晨报、光明日报、中国江苏网、新京报等)

『覆盖沪苏浙皖每周最新动态和重点政策解读

追踪三省一市千万+企业流动新态势

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产城发展新潜能

共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出品:21世纪长三角研究院

统筹:卜羽勤

主笔:孙燕、易佳颖

编辑:陈洁

(作者:孙燕,易佳颖 编辑:陈洁)

易佳颖向TA提问

记者兼研究员

关注互联网与新消费领域。微信号:yjjann(添加请注明身份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