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标上,对稳增长的诉求边际加强,但同时重视作为中心工作的经济建设和作为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不搞强刺激”的政策前提仍然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在操作上,更加强调地方要主动担当、落实到位、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政策或在边界内适度发力,与去年底会议更加强调民营经济、内生增长则有所不同。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张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政策的取向较为明确,相较于今年未发生重大转变,但在具体方式上出现了变化。
在会议召开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政策层面对明年经济增长的诉求是否更强?是否会出台较大力度的刺激政策?
本次会议基本上明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稳增长诉求边际加强,但不会强刺激。
会议强调“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与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异曲同工。
在部署工作要求的内容中,会议明确提出“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相比去年底会议,展现出来对经济增长诉求的紧迫性。
同时,会议强调了“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并未放松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在会议提到的9个重点工作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可能意味着政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力将进一步加强),而作为去年底会议中位于首位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今年放在了第二位。
如同我们在《什么是先立后破?——12月政治局会议解读》(2023.12.09)中所说,明年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大概率是“跳起来摘果子”为标准,既要“跳起来”(稳增长诉求强于今年),又要“够得着”(不超出实际基础搞“强刺激”)。
而在明年经济工作具体怎么做的问题上,本次会议与去年底会议相比,存在较大的变化,从向内生动能要增长转变为向地方执行落实要增长。
回顾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民营经济和内生动能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详见报告《奠定不强刺激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2022.12.18;《向内生动能要增长——12月政治局会议解读》,2022.12.8)。
去年底的会议使用较多篇幅关注民营经济与内生动能的恢复,比如“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而今年底的会议将主要发力点放在了对政策的落实上,比如“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这次在化债部分,再提“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与2022年下半年存在相似之处,2022年经济在疫情影响下年初预期目标难以实现,7月28日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相比此前会议重点关注经济问题中的需求、预期、和风险,本次会议额外提到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可能是未来一个阶段的政策关注方向。
本次会议也提到,“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因此缓解部分新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还需要坚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原则。
会议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相比于去年底会议的“加力提效”,主要的变化在于强调“适度”。
预计明年的财政赤字规模较今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张,但要在“科学”的范围内,遵循可持续性负债的财政约束(详见报告《赤字率的空间》,2023.11.21),扩张幅度有限。结构和效益的优化提高可能是明年财政的重点。
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从“精准有力”变为“精准有效”。
在深化改革方面,本次会议的重要看点在于提出了“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也为三中全会埋下伏笔。随着房地产周期的下行,维持“土地财政”运转的难度逐渐加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也制约了财政政策的效果(详见报告《赤字率的空间》,2023.11.21),有必要再进行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可能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示了方向,即在财政已经比较积极但仍需继续扩张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需要接替地方政府成为财政加杠杆的主体,上收部分事权,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
风险提示
海外经济超预期衰退,可能影响国内政策发力;对具体政策形势的估计可能存在偏差。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人民银行研究局访问研究员,CF40特邀研究员,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作者:雪涛宏观笔记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