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绿美为底描绘瑰丽南粤画卷

南方日报
2023-12-15 16:29

俯瞰地球,北纬23.5°,所到陆地,黄沙漫天、戈壁相连,墨西哥沙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与南亚的稀树草原等共同组成“北回归线荒漠带”,其中有一片由季风滋养的绿洲,便是你我脚下的华南一带。

珠水奔涌,五岭透迤,得于天时地利,赖于政通人和。半个世纪的赓续,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到绿化广东大行动,从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已成为全国最“绿”省份之一。

2022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审议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在广东1.43亿亩森林、2600公里河道及4000公里海岸线如火如荼地开展“六大行动”,持续优化森林、美化城乡、活化碧水,夯实南粤大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六大行动”绣出绿美新图景

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森林覆盖率53.03%,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全国第一,多项关键林业数据居全国前列。

全国最“绿”省,如何再添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出深入实施“六大行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固碳中和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

“六大行动”迅速落地,绣出南粤大地绿美图景。

截至今年11月,全省完成林分优化203.65万亩,森林抚育205.57万亩;建成森林步道和绿道193公里、碧道461公里、生态海堤36公里;今年以来已建成森林乡村104个、绿美古树乡村53个、绿美红色乡村51个。

一场场义务植树活动,凝聚起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合力。

今年春季造林期间,全省公布10个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发布“认种一棵树”线上植树小程序,举办线上线下各类义务植树活动6400余场,植树约213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210片。各地精心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93个,以点带面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走深走实。

以“三园两中心”为代表的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让岭南的万千生灵舒适栖息。

今年来,随着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布设在拟建区域的自然监测装置捕捉到越来越多珍稀野生动物活动景象,“四不像”中华鬣羚、“国蝶”金斑喙凤蝶屡屡出现,3只黄腹角雉“同框”等均创下纪录;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引种植物超过1500种,全球领先;“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成为广东的潜在竞争力。

“身边更多朋友、同行选择从北京、上海来到深圳,天气好、环境好是他们选择来深创业的原因之一。”深圳科技创业者老麦说。

片片新绿妆点南粤大地,群众生活绿意盎然。目前,全省21个地市都加入了“创森”行列,自2022年韶关、茂名、阳江“创森”成功后,今年又有河源、汕尾、云浮等市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韶关始兴等29个县(市、区)也加入了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行列。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正成为现实。

棵棵“摇钱树”畅通“两山”转化路

绿美广东,葱茏万木是大自然的馈赠。全省各地各自出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经济价值得到彰显,“两山”转化渠道进一步畅通。

在林下,丰富的林药、林菌种植,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与“大食物观”落实。

在梅州,蕉岭、平远等地,一望无际的绿荫下孕育着灵芝、五指毛桃等特色药材。得益于良好的水土环境及森林质量,当地在林下种植的各类药材品质达到野生水平,销路不愁。

蕉岭种植户王中广介绍,得益于有口皆碑的林区环境,今年他在承包的竹林里种下的灵芝,仅靠朋友口口相传就销售一空,一年两季的灵芝售价平均达到每斤三四百元。

在林间,一棵棵特色“摇钱树”迅速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韶关始兴,24.8万亩竹海孕育出国家级林下示范基地1个,省级林下示范经济基地4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个,林业特色经济林3个,全县林下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年产值可以达到11.5亿元。随着国家“以竹代塑”等政策利好陆续落地,肇庆、韶关等地提前布局的竹产业有望“节节高”。

放眼全省,茂名电白沉香、清远英德麻竹笋、河源油茶等特色产业均有望向百亿级产业规模目标迈进。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无形的林业碳汇成为有价的生态产品,深山中蕴藏着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今年4月,我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海洋碳汇正式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迎来解决的曙光。

同时,一场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基础的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也在南粤大地上演。

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持续提升。广东产业、交通结构也不断优化调整,绿色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能源车在城市穿梭。此外,广东还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等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等约束性指标。

高质量生态产品提质民生福祉

“这里既保留了独特的疍家文化印记,又体现出岭南水乡的亲水特色,真的很美!”冬日暖阳,走在江门市江海区下沙公园碧道,来自深圳的游客李颖对江门城市生态长廊的美景赞不绝口。

这里曾经是江门市最大的疍家人聚集地,也是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最大的水安全隐患“黑点”。从2019年开始,江海区投入6.2亿元对下沙片区进行重新规划、搬迁改造。结合碧道建设,下沙疍家居民“洗脚上楼”,破旧棚房全面拆除,河道堵点逐一打通,曾经的水安全黑点蝶变成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城市客厅”,成为20公里城央绿廊碧道的重要节点之一。

跳出“就水治水”传统模式,水生态、水经济的融合发展,是举措之一;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速推进,更多生态效益加速释放,绿色发展理念正为广东注入新动能。

一条条新廊道在城乡建起。

漫步东莞华阳湖碧道,满眼皆是水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人水和谐景象,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胜地。如今,广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在治理基础上再度升级建设碧道,多地的臭水沟、“酱油河”已蝶变成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

一条条绿色廊道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生态空间载体,各地水经济发展迎来红利。在茂名高州,根子河荔乡水韵碧道的建成,带动了沿线乡村“夜经济”的兴起;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变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流域内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

一片片美丽海湾串珠成链。

珠海香炉湾沙滩上,孩子们踩在生态沙滩上嬉戏打闹。以近岸海域水质改善为基础,近年来珠海修复了多个沙滩岸线,提升亲海空间品质,市民滨海体验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放眼全省,10多个“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正在加速建设。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绿色已然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到今年11月底,广东已创建3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不断取得新突破。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今年1—10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惠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肇庆、东莞7市排名前20位。

与监测数据相印证,“广东蓝”日益成为常态。

针对大气污染,广东近年来加大臭氧污染协同防控力度,针对性治理重点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柴油车等移动源、整治成品油行业,从源头减排。

在治理中,广东强调科技赋能、精准防控。今年1月,省生态环境厅上线了广东省“天地车人”一体化监管平台,推动移动源精细化监管。这一平台可实现对机动车从生产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达标监管,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同时,集中开展全省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暨擂台比武实战练兵,对珠三角9市以及清远市共10个重点地市开展现场监督帮扶。通过交叉、异地执法,查处偷排、超排、漏排等,保证空气治理达标。

绿水倒映蓝天,广东水环境也持续改善。

今年11月,广州流溪河、东莞华阳湖和河源万绿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折射出广东持续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广东层层压实治水责任,以河湖长制凝聚全省治水力量;建立“流域+区域”跨市治理合作机制,破解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治理难题。同时,还探索出流域综合整治、“大兵团”作战等战法,超常规补齐各类治污设施短板,以治污大项目带动环境大提升。今年,广东继续组织技术团队每月对15个重点国考断面开展现场排查、驻点巡查和技术指导,以“绣花功夫”继续巩固治水成效。

今年来,全省继续重点加快补齐各地污水收集能力短板。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连续三年纳入全省民生实事,“污水靠蒸发”正向“清水绕人家”转变;在城市,河涌正在逐步改善,曾经困扰群众的黑臭水体不断消除。

今年1-10月,各地级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继续消除劣Ⅴ类。

广东还持续守住脚下净土,近年来坚持从源头管控土壤污染,并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探索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安全处置有效模式。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向同行,广东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结出硕果。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广东经济绿色发展、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绿色基底。

一线案例

肇庆怀集三岳自然保护区:

从“岳山造林”

光荣传统中汲取源动力

漫步在肇庆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内,严润生老人感慨万千。当年一手拎起的小树苗,已长成两人合抱的参天巨树。晨雾之中,黛色的大地一直延伸到天际线,昔日芒箕遍布、黄土裸露的荒山已再难寻得踪迹。

1974年,保护区前身肇庆怀集岳山林场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累计20多万人次青年率先走进荒山,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造林54万亩,为珠三角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此后,广东连续数十年开展各项大规模生态工程,终于让南粤大地重展绿颜。

万亩荒山变林海,锻造出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五十载弹指一挥间。在保护区副主任谭鹰看来,当年以经济林为主要目的种植的杉树、马尾松等树种缺乏碳汇能力,眼下也陆续出现老化、虫害等问题,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正当其时。

“今年来,保护区对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增加碳汇等工作做了调查研究,未来将适当将杉树改种为枫香等乡土阔叶树种,营造更丰富的地带性森林景观。”他介绍。

山上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为山下的蓝钟镇古城村带来巨大改变。重展绿颜的荒山滋养着当地农业,沙糖桔、茶叶和高密度淡水鱼生态养殖成为当地特色产业。2022年,该村集体收入10.6万元,今年来的增长态势更是显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古城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村全民参与护绿已成常态。除日常上山抚育之外,每逢林火高发时期,村民自发组织在山下劝导行人,控制火源,自“岳山造林大会战”以来,保护区内从未发生森林火情。

“水平撩壕环山走,七尺距离一条沟,沟深一尺宽尺五,取上表土填满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岳山歌谣传唱至今,“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及其留下的珍贵自然资产,正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全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邵一弘 张子俊 李赫)

(编辑:倪新平)